
作者信息

王慧智
學校 吉林大學
院系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
年級 2015級


洪洞夜景
一九七八年,一聲春雷響徹神州大地。
四十年激流滾滾,風云激蕩改革路。在這場偉大的變革中,中國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百姓的生活更是有了地覆天翻的變化。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百姓的飲食狀況直接反映了百姓的生活水平。當我聆聽了父輩和祖父輩們講述的他們求學時關于“食”的故事后,四十年“食代”的變遷使得我對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幾百年來,這句歌謠使我的家鄉(xiāng)洪洞縣聞名于世。洪洞縣位于山西省臨汾市,這里北達幽并,南通巴蜀,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縣。洪洞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風土人情獨特,擁有著豐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這里礦產、水利資源豐富,交通發(fā)達,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洪洞縣也舊貌換新顏,成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縣之一”,經濟社會發(fā)展也因此蒸蒸日上。


姥爺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
當時正處于上世紀中國歷史新舊交替的四十年代。新中國成立以前,他的童年記憶里只有貧窮和苦難,而饑餓是這艱苦歲月中不變的晦暗底色。當時的洪洞,閻錫山軍閥和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犬牙交錯,混亂的時局令洪洞百姓的生存十分困難。再加上日常生產停滯,本就窮苦的百姓生活變得更加悲慘。在暗無天日的四十年代里,吃飽肚子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
那個年代,姥爺沒有離開過生養(yǎng)自己的小村莊,人生寄托在收成微薄的一小片黃土地上,果腹尚且無法實現(xiàn),更沒有想象過美食的存在。吃食主要以少量玉米面、本地的紅薯等為主。因為玉米和紅薯是廉價、產量高、還容易生長的作物。在他生活最艱苦的時候,日子已經無以為繼。他的父親曾經帶著他到附近的汾西縣去乞討,以此來獲得一點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