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姥爺解放后分到的房子
而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安定的環(huán)境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雖然生產(chǎn)水平依舊落后,但是吃飯問題得到部分解決。國家開始了糧食配給,姥爺一家六口人一年有白面兩斤,主食還是以粗糧為主,盡管吃不太飽,但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保障。在當時,國家已經(jīng)進口了一定的糧食,但糧食總體比較緊缺,在他的回憶里,周圍的人們普遍有過因為饑餓引起的身體浮腫。

玉米面糊糊:曾經(jīng)的主食,如今的健康食品
貧窮的歲月雖然有點久遠,但他依然能對我說起很多自己當初吃的糧食
極其稀少的白面、玉米面、高粱面、豆面,以及混合的雜面、土豆南瓜豆角、白蘿卜。即使談及那個年代一些最為美好的回憶時,我仍然能感受到老人當時的心酸和艱難。在參加工作之后,他被選拔為村里的一名干部。當時在洪洞縣有上千人的干部會議,會期一天,三餐管飽,這在糧食不足的當時可是不可多得的飽腹機會。因此姥爺現(xiàn)在還記得會場第一天的早飯:玉米面糊糊,里面還加了紅薯。這個早年飲食上的“高光時刻”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父親的求學生活,要追溯到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當時國家仍然實行配給制,糧食需要靠糧票購買,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很接近。他的生活與上一輩相比有了一定的進步,但還是鮮有吃飽的機會。當時吃的食物依然是玉米面、土豆、白菜這些本土產(chǎn)的作物食材,甚至為了充饑不得不去挖野菜。
在父親的回憶里,有時他跟小伙伴也會偷偷溜到大隊的田里,偷吃蔬菜充饑。有一次在他感到特別餓的時候,聞到了腌制咸菜的醬缸散發(fā)出來的味道,都覺得這是人生難得的美味。他饑不擇食,直接喝了一大盆腌制咸菜后剩下的湯水,然后因為過多攝入鹽分,又為消解鹽分喝了幾乎讓他撐破肚皮的水,饑餓對人的折磨可見一斑。
此外,他還回憶起,某次爺爺去洪洞縣建設工地上之后,兩個月沒有回家,在此期間家里吃食很少,日子舉步維艱。直到兩個月后,爺爺回家?guī)Щ亓艘淮蟠氿浢?,他一口氣吃了六大碗,到今天,他還是覺得那時囫圇吞下的面條是他嘗過的最可口的美食。

過年一頓餃子成為了現(xiàn)實
對于父親來說,改革開放讓他們那一代人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
最直觀的就是,糧食明顯變多了。改革開放后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家家戶戶飯基本都可以吃飽了,過年還可以盼望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關于饑餓的記憶,也從此開始淡化,直到我這一代成為了永遠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