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自己的“信”能溫暖他人
記者多次邀約下,才見到了璐璐。初見璐璐時,她沒有多說話,領著記者進了門店最里面的小屋,關上了門。
6年里,來采訪她的媒體有幾十家,有的媒體讓她擺拍和父親親昵的樣子,或者按著媒體安排寫出設定的話語,她極不情愿。隨著粉絲的增多,有人找她發(fā)求助、發(fā)廣告,甚至有人找她要以每月5萬元的價格租她的微博,都被她一一拒絕。
有人質疑她在炒作。一開始,璐璐很生氣地懟回去。后來,網友幫她一起懟,再后來,她自己就看淡了。璐璐說,自己寫“信”不為出名,微博只是她和母親說話的空間,說的也都是日常的瑣碎,沒有波瀾,沒有驚奇。
而恰恰是這種日常的真實,觸碰了無數網友內心最柔軟的地方。12萬人成了她微博的粉絲。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固然回憶失去是痛苦的,但比起遺忘,或許這樣的痛,能讓人更懂得珍惜當下。”看著璐璐堅持更新微博6年,許多網友鼓勵她,希望她放下傷痛,不要過度悲傷。
璐璐說:“我早就走出了陰霾,之所以追念媽媽,是希望自己珍惜當下。”
璐璐把對媽媽的愛,更多地帶給了家人:假稱朋友送了體檢卡,偷偷花錢給爸爸辦了一張;給爸爸買他愛吃的香瓜,買他外出照相的運動鞋,鼓勵他多見老友,多去旅游;心疼婆婆一整天帶孩子,辭掉了經常加班的工作,開始自己創(chuàng)業(yè),也騰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兒子。
為了讓更多的子女關注父母健康,2015年3月13日,璐璐曾注冊了一個微信公眾號,發(fā)起一個叫“孝敬聯(lián)盟”的公益活動,呼吁更多的人知孝行善。2017年6月24日,璐璐在微博上“告訴”媽媽,她想辦一家養(yǎng)老院,讓更多的子女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孝心,現(xiàn)在正在選址中。
微博更新了一年后,璐璐爸爸和她丈夫才知道,她在給媽媽寫“信”。直到今天,身邊的員工、朋友仍然少有人知道,她就是“璐璐”。
臨別時,記者問她的真名。她說,自己只是眾多失去母親的女兒之一。她只愿自己的“信”能溫暖他人,這就足矣。(本報記者 劉旭 本報通訊員 白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