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一輩子很長,其實相處很短”
5月31日,沈陽市皇姑區(qū)的萬吉不動產(chǎn)門店里,《工人日報》記者見到了已經(jīng)是一個8歲孩子母親的璐璐。梳著馬尾辮、穿著長裙,身材高挑的她性格直爽。她說,自己像母親,“急性子,做事說一不二”。
“以為一輩子很長,其實相處很短,希望把我和母親錯過的日子都寫給她看。”6年后,提起母親的突然離世,璐璐輕啜了一口微苦的茶水。
2012年6月3日,沈陽再平常不過的一個雨天。璐璐和媽媽通著電話。
“外面雨挺大,不行打車吧。”電話那頭,媽媽說道。
“我坐地鐵吶,不行我就倒公交車。”
“那行,那我就放心了。”媽媽掛斷了電話。
不承想,這竟然是她與媽媽的最后一通電話。那一年,璐璐30歲,從讀書到工作都沒離開沈陽,每天保持著和媽媽打電話的習(xí)慣。
第二天凌晨,爸爸突然打來電話。 “你媽媽頭疼得厲害,好像是腦溢血。”爸爸話語急促。20分鐘,等璐璐趕到時,120救護(hù)車還停在小區(qū)里。送到醫(yī)院搶救期間,媽媽沒有睜開一次眼,沒有說過一句話。只是在護(hù)士為璐璐惋惜“這么早就沒了媽媽”時,媽媽的眼角流出了淚。
18個小時后,媽媽離開了人世,59歲。
媽媽突然離世,璐璐與她每天的交流也斷了。于是,她把微博作為一個和媽媽溝通交流的空間,就像通電話一樣,幾乎每天都會更新。
“媽,今天是你離開我們的第10天,我還會一如既往地像你生前一樣,每天都和你聯(lián)系,晚上到家一樣會和你報平安,只不過都在這里。”
“媽,我想你,從來沒這么長時間沒見你,后來我想想,別說20多天,未來的20多年我都再也見不到你了……”
“媽,昨晚一宿都是關(guān)于你的夢。夢到你回來了,但我知道你已經(jīng)走了,你說一年只能回來一次看我,我說媽,你別走了,我想你怎么辦?你說你想媽時敲敲墻,然后聽聽墻里的聲,媽就跟你說話了……”
璐璐的每條微博都是以“媽”開頭。當(dāng)天遇到的事、媽媽在世的往事、兒子的成長和父親的倔脾氣,她在微博里嘮著家常話,就像媽媽還在世一樣。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我曾無數(shù)次簽名說時光無法倒流,請珍惜身邊的人!可是,我仍然沒有珍惜住,還是留下了太多遺憾。”這是璐璐微博的個性簽名。
璐璐說,她時常會念起媽媽的好。不過,不像常人藏在心里,她想把這些情感都寫在微博上。
璐璐媽生平節(jié)儉,買東西總要多挑幾家,對自己很舍不得花錢。“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才受窮。”常常被她掛在嘴邊。高血壓犯了,她也只吃幾元錢一盒的便宜藥。一生幾乎沒有出過沈陽,出事之前,她準(zhǔn)備和老伴兒一起去周莊和烏鎮(zhèn)旅游一圈。為此,她還買了好幾件新衣服,可最后價簽和吊牌都還沒來得及剪……
璐璐結(jié)婚前,把自己賺的每一分錢都交給媽媽。媽媽去世后,璐璐在她的遺物里找到一本筆記本,上面記著一筆筆女兒上交的錢,沒花一分。私下里,璐璐媽買了一份受益人是女兒的保險,堅持買了15年。
璐璐的兒子是璐璐媽一手帶大的。那時,璐璐在一家房地產(chǎn)公司上班,經(jīng)常加班。璐璐媽總是白天去她家,收拾這兒收拾那兒,家里總是窗明幾凈。
過去,媽媽時常讓璐璐陪著一起逛街,但她卻嫌媽媽買東西拖拉,總是推托;以前,璐璐媽總讓女兒教她如何使用手機(jī),她總是不耐煩,嫌媽媽學(xué)得慢;母女兩人一起生活,偶爾會因為一些瑣事拌嘴。
如今,璐璐想帶媽媽逛街,想教她使用手機(jī),想多體諒她。可再也沒有機(jī)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