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報國,是井岡人留傳至今的榮耀。井岡山,還保持著征兵工作56年無責任退兵的紀錄。
謝旺喜,土生土長的井岡人。高中畢業(yè)后,他選擇了穿上戎裝。退伍后,又回到家鄉(xiāng)。經(jīng)過層層篩選,他留在井岡山干部教育學院工作,開始講起了井岡山的故事。他是井岡山年輕一代講述者的代表。
讓一批毛頭小伙子去給黨政機關干部講課,行得通嗎?秘訣在于真實,也在于參與。
“把大家放進當年毛主席和紅軍所處的環(huán)境,讓大家體驗當年革命隊伍所要面臨的考驗,親身感受鐵一般的革命紀律,這樣的宣傳教育,效果特別好。”謝旺喜說。
井岡山有塊“雷打石”,毛澤東曾站在這里,向數(shù)百名戰(zhàn)士講話,并宣布了三項紀律:行動聽指揮;籌款要歸公;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這幾句樸素的語言,成為紅軍作風的高度概括,也成為此后響徹大江南北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歷史先聲。
在謝旺喜的引導下,學員們白天參觀,晚上結合自己工作開分享會,培訓結束時又開總結會。在歷史的發(fā)生地,由井岡人講井岡山的事,時空交錯,與先輩的共鳴深深印在了學員的腦海里。“學員們都說,很少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接受教育,很多學員都流下了眼淚。”謝旺喜說,在井岡山干部教育學院,還有很多教員像他一樣,都是年輕退伍軍人和剛畢業(yè)不久的大學生。
山鄉(xiāng)巨變
“進農(nóng)家門、幫農(nóng)家困、結農(nóng)家親”的軍民魚水之情,至今仍在井岡山傳揚。1928年井岡山會師后,毛澤東親手創(chuàng)建了湘贛邊界工農(nóng)兵政府防務處。這個機構,正是如今的井岡山人武部的前身。
在井岡山茅坪鄉(xiāng)壩上村,毛澤東曾在這里居住,至今留有舊居。“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喲咳啰咳,挖野菜那個也當糧啰咳啰咳……”杜鵑花節(jié)第一天,一群來自南昌的游客,穿著紅軍軍裝,圍站在壩上村一戶農(nóng)家的圓桌前,高唱老歌。三曲歌畢,大家整齊坐下,吃起了紅軍套餐。這是壩上村推出的“紅軍的一天”游的一部分,這讓很多游客大呼過癮,又深受教育。依靠紅色旅游的創(chuàng)新模式,村里的群眾戶均增收兩萬多元。貧困戶吳云月說,去年暑假的紅色旅游高峰期,她家光靠紅軍餐,收入就有1萬多元。而就在幾年前,這個只有600多人的村莊,雖然擁有好幾處紅色旅游資源,但村里的房屋破舊、道路失修,都不具備對外營業(yè)的條件。
同樣的情況也發(fā)生在“十二五”省定貧困村大倉村,這里的吊腳樓、林家祠是毛澤東上井岡的見證。而在過去,吊腳樓年久失修,四處漏雨,幾乎倒塌。
井岡山人民武裝部了解情況后,請來專家為紅色旅游指點迷津。讓井岡人守著的紅土地,變成了有收益的“金飯碗”。如今,大倉村的紅色培訓開展得如火如荼。
90年前,井岡山的鄉(xiāng)親們用擺脫赤貧后收獲的糧食,支援紅軍;如今的井岡山,八方資源反哺老區(qū),老區(qū)群眾艱苦奮斗,數(shù)萬貧困戶已經(jīng)實現(xiàn)脫貧。2017年初,江西省政府決定,批準井岡山市脫貧退出。這是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由國家層面做出的脫貧退出的認定。
井岡山杜鵑花節(jié),至今已有9屆。前不久,在井岡山會師地龍市鎮(zhèn),一場文藝演出拉開了今年杜鵑花節(jié)的序幕。遠道而來的游客,扶老攜幼的居民,又一次被紅色旋律所感染。井岡山的杜鵑盛景和百年故事,早已匯合成一個意象,難舍難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