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哥華冬奧會后,郎平為好友慶功 圖自:郎平博客
李琰出生于遼寧大連,12歲進入少體校接受正規(guī)訓練,成績突出被選入牡丹江體工隊。1987年入選國家集訓隊。同年參加世界錦標賽,奪得全能第十五名。
短道速滑第一次在冬奧會上亮相是在1988年的卡爾加里冬奧會上,當時短道速滑僅僅是表演項目,李琰摘得1000米第一,1500米和500米兩項第三的名次,并創(chuàng)造1000米和1500米兩項世界新紀錄。

李琰站上領獎臺 資料圖片
為了紀念她這次開創(chuàng)歷史的壯舉,加拿大組委會還特意為他設計一張以她為主的宣傳畫。她回憶:有一天早上起床,一開門,發(fā)現(xiàn)有組委會的宣傳畫,印上去的那種。啊!這不是我嗎?我的頭盔號、我的滑行服…… 上面還寫著幾個大大的漢字:神龍騰飛!中國短道速滑女將李琰什么的 。我想可能也是因為那屆冬奧會是在加拿大舉行吧,冬季項目是加拿大的王牌項目,他們對中國隊奪金印象深刻。
4年之后的阿爾貝維爾,短道速滑成為冬奧會正式比賽項目。李琰獲得了女子500米的銀牌,這也是中國短道速滑在正式項目中獲得的第一枚奧運獎牌。
1992年,李琰退役,在中國短道速滑集訓隊中擔任助理教練,隨隊參加了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奧會。同年,她離開國家隊,就讀于東北財經大學國際金融專業(yè)。畢業(yè)后落戶大連地稅局,成為一名副處級科員。
學習、上班、結婚。日子平淡而有序地流淌著,李琰覺得冰上的歲月離自己越來越遠了。直到1999年,上級要公派一名冰上教練到斯洛伐克援教,征求李琰意見時,李琰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彼時,斯洛伐克的男子冰球隊是一支世界勁旅,短道速滑的水平卻很低,李琰執(zhí)教之后使其水平在一年之內迅速提升,在歐錦賽上奪得一個全能第六,兩個單項第四名。代表人物烏扎⋅馬圖司在李琰的帶領下、成為第一位和唯一一位參加過冬奧會比賽的斯洛伐克短道速滑選手,為此,李琰受到了斯洛伐克總統(tǒng)的接見。
之后不久,李琰又被奧地利國家短道速滑隊相中,并在10個月后帶領奧地利短道速滑隊迅速走出低谷。2003年,37歲的李琰前往美國執(zhí)教美國短道速滑青年隊。三個月后被聘為美國國家短道速滑隊主教練。在2006年都靈冬奧會上,美國選手阿波羅獲得了包括500米金牌在內的三塊獎牌。
無法拒絕的召喚
都靈冬奧會結束后,中國短道隊需要一個新的主教練。當時,這個冠軍教練正“聲名在外”,冬運中心通過大楊揚聯(lián)系到李琰,邀請她回國執(zhí)教,美國冰協(xié)也有意與她續(xù)約。然而李琰選擇“聽從內心的呼喚”回國執(zhí)教時,幾乎義無反顧。
回國之前,李琰特意去找到了好朋友郎平。和郎平一樣,李琰雖然在捷克、奧地利、美國都培養(yǎng)出過世界冠軍,但是回國執(zhí)教,卻是第一次。當時,郎平只給了她一個字:“難”。國情不同,體制不同,包括文化的差異,郎平告誡她,需要“心態(tài)平和”。
果然,剛回國的李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碰撞”,她的智慧成了數(shù)次化解危機的利器。
當時中國短道隊僅有王濛一個頂級選手,后備人才面臨青黃不接的情況下,李琰大膽啟用了周洋、劉秋宏等年輕選手。
2007年亞冬會,中國隊主力王濛對著中央電視臺的直播鏡頭說:“這次比賽后我就申請回地方隊,國家隊的訓練對我沒有任何幫助,現(xiàn)在的國家隊也不適合我。當我問決賽有什么戰(zhàn)術安排時,得到的回答是‘你自己覺得應該怎么滑’。”
三個月后,王濛再次表示:“你帶出過奧運會冠軍,我也是奧運冠軍。我覺得自己是最好的,但我沒有得到最好的重視。”這種抵觸心理也讓王濛得到了“禁止參加2007年短道速滑世錦賽和世錦賽團體賽”的處罰結果。
后來回憶此事時,王濛說:“剛開始我跟李琰有很多矛盾,從思想上、對項目的理解上都不同。可能當時我覺得我是都靈冬奧會冠軍,感覺有些‘飄’,而李琰也是培養(yǎng)出過世界冠軍的教練,所以溝通起來難免有些問題。另外,李琰那會兒把心思都用在小隊員身上,我覺得我沒有得到最高的重視,我們之間的矛盾就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