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十大“科學”流言,不能信也別傳
  
石家莊市橋西區(qū)實驗小學的同學們在科普日活動現(xiàn)場探尋聲駐波的秘密。新華社發(fā)
“當真理還在穿鞋時,流言已經跑遍了世界。”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的傳播更為迅速,這種特征似乎更為明顯。“微波爐加熱的食物會產生致癌物質”“多吃主食死得快”“長期喝豆?jié){會致乳腺癌”……2017年,這些流言是否也出現(xiàn)在你的朋友圈?29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等單位主辦的“典贊·2017科普中國”活動在京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寶國揭曉了網友投票選出的“2017十大‘科學’流言”,本報記者邀請10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對這些流言進行了解讀。進入2018年,這些裹著科學外衣的流言,不能信,也別再傳播了。
紫菜不是黑色塑料袋做的
流言1
2017年,有一段視頻在網絡流傳,質疑紫菜“撕不斷、嚼不碎、有腥臭味,是用廢棄黑塑料袋制成”,這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塑料食品”的擔憂。
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
僅憑“撕不斷、嚼不碎、有腥臭味”幾個特點就得出紫菜是“廢棄黑塑料袋做的”完全不科學。作為一種海產品,有海腥味是正常的。紫菜自身富含膠狀的多糖類物質,展開時呈半透明狀。收獲時紫菜太老,浸泡水溫不夠,或者浸泡時間較短等原因,都可能導致紫菜韌性較強,似乎“撕不斷、嚼不碎”。辨別起來很簡單:只需煮沸幾分鐘,紫菜就會變軟,并釋放出鮮美的味道,塑料袋則不會。
肉松不是棉花做的
流言2
同樣有一段視頻在2017年被很多人在朋友圈轉發(fā),稱肉松是棉花做的,甚至還有人聲稱是自己做了親身測試后得出的結論。
南京農業(yè)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李春保:
肉松的本質是肉類食品,由肌(原)纖維組成,主要為蛋白質,能被牙齒嚼碎,在胃腸中可以完全消化。而棉花的本質是纖維素,雖然看上去很松軟,但既不可溶、嚼不爛,也不能被胃腸消化。也就是說:若真用棉花冒充肉松,無論加多少調料,一吃就會被識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