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題:2017年終盤點:“加減乘除”話僑務 僑胞喜獲“豐收年”
中新社記者 周欣嬡
2017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僑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行至歲尾,記者以“四則運算”盤點年度僑務工作發(fā)現(xiàn),2017于海外華僑華人而言,確實是個“豐收年”。
為僑服務做“加法”
“加法”見于加強改善僑界民生。2017年,美國鹽湖城、牙買加金斯頓、菲律賓達沃等15家華助中心新揭牌,令華助中心總數(shù)達到60家,基本覆蓋全球五大洲國家和地區(qū)。“有困難,找華助”,變得越來越容易實現(xiàn)。

資料圖:當?shù)貢r間7月9日晚,多倫多華星藝術團主辦的“文化中國·華星閃耀——夏夜舞動民族風 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大型專場歌舞晚會”在大多倫多地區(qū)列治文山市舉行。圖為舞蹈《天山姑娘》。 中新社記者 余瑞冬 攝
“加法”見于加深哺育僑社文化。2017年,“華星藝術團”在全球范圍內全面鋪開。佛羅倫薩、馬來西亞等13家團組陸續(xù)成立,全球華星藝術團總數(shù)由29家上升為42家,更多僑胞因此獲得豐富的精神文化慰藉。
“加法”見于加速維護僑胞權益。12月,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為僑服務法律顧問團”成立,為僑界提供優(yōu)質、全面、高效的法律服務;同月,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提交報告,建議盡快啟動華僑權益保護立法工作,“國家版”華僑權益保護法規(guī)出臺指日可待。
“加法”還見于加寬取經納諫渠道。8月,國僑辦組織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聘請280位在經濟、科技、教育、移民等領域卓有成就的專家,為僑務工作科學發(fā)展建言獻策。
從基本幫扶到精神慰藉,從法律完善到政策調整,2017僑務工作每做一步“加法”都落子于“為僑服務”,可謂僑胞之福。
簡化流程做“減法”
2017年,各地在簡化僑胞辦事流程方面大力“做減法”,令華僑華人免受奔波之苦。
北京市僑辦推出了“掌上全球通辦”為僑行政服務系統(tǒng),僑胞下載APP后,通過手機即可辦理回國定居、身份證明等多項業(yè)務,操作之便創(chuàng)北京行政服務移動辦理先河。
福建省出臺了《華僑來閩定居辦理工作辦法》,明確申請材料、辦理流程、落戶手續(xù)等事宜,并規(guī)定受理單位必須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
便利化改革不僅針對華僑,也面向外籍華人。
2017年4月,公安部印發(fā)《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件便利化改革方案》,將“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改為“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新證件芯片內嵌入的簽發(fā)管理信息,使證件的實用效能大幅提升,給持證人帶來極大便利。
同月,“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在全國范圍啟動實施。華人在線獲得《外國人工作許可通知》后,“一人一號,終生不變”,持有效護照或證件即可辦理簽證,再無邀請函或邀請確認函申辦環(huán)節(jié),讓許多華人大呼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