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 宋宇晟)12月14日,詩人、文學家余光中病逝,享年90歲。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隨家人遷居臺灣。多年來,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1971年,思鄉(xiāng)情切的余光中在臺北寫下經典之作《鄉(xiāng)愁》。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廣為傳誦。余光中在詩中提到的鄉(xiāng)愁是“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提起鄉(xiāng)愁,你會想起什么呢?

資料圖:著名詩人余光中曾接受中新社獨家專訪。中新社發(fā) 駱云飛 攝
鄉(xiāng)愁是飲食,我在北京,北京的煎餅果子不如天津的好吃
27歲的天津人小李已經來北京兩年多了。當被記者問到“北漂有什么鄉(xiāng)愁”時,他給記者的反饋全和吃相關。
作為一個天津人,小李認為北京的煎餅果子相當不正宗了,并且有理有據。“不好吃。第一是只能加薄脆(天津叫‘馃蓖兒’),不能加馃子,而且薄脆也是涼的,不夠脆;二是攤煎餅的面不對,不是綠豆面的,太干,發(fā)黏;三是配料也不對,甜面醬、腐乳加蔥花即可,其他的醬一概不要。”
對吃頗有研究的小李還對北京的早餐有諸多不滿意。比如他覺得,包括豆腐腦、豆?jié){在內的北京早餐都頗不正宗,至少和他在天津的習慣不同。兩年多的時間仍不能讓他的胃習慣這座城市。只要有時間,周末只需要半個小時就能回家。對于小李來說,車票不是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飲食習慣。
事實上,對于吃的習慣似乎是每個外鄉(xiāng)人固有的“鄉(xiāng)愁”。有網友在社交網站敘述了自己朋友的“鄉(xiāng)愁”——在日本東京的朋友曾向自己哭訴,自己想吃“大腰子”然而東京沒有。

資料圖:著名詩人余光中。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