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 題:辦公室里“看不見的浪費”:一年數(shù)十億支圓珠筆 有多少成了“一次性”?
新華社“中國網(wǎng)事”記者龔雯、孟含琪
持續(xù)多年的“光盤行動”帶動大家重新意識到珍惜糧食、反對浪費的重要性。然而,在我們每天工作八小時的辦公室里,不少“看不見的浪費”正每天悄然發(fā)生著。
一年45億支筆,寫完了還是丟完了?
在辦公室里領筆需要登記嗎,多長時間可以領一次,用完的筆怎么處理的?相信有不少上班族,尤其是黨政機關人員平時并沒有在意這樣的“小事”。
中國制筆協(xié)會副理事長吳少平告訴記者,2016年中國圓珠筆產(chǎn)量137.27億支,出口81.2億支,國內(nèi)56億支,剔除一般庫存,按80%賣出去估算,約45億支到消費者手中,相當于全國每人一年消費3支多。雖然全國平攤后看著不多,其中學生群體、中西部地區(qū)、農(nóng)村地區(qū)每年買筆芯的量很大,但實際上,在辦公室,許多筆都被用完一次就扔了。
在上海大型企業(yè)工作的潘帥說,因為價值不高,又是公司的,確實不怎么在意。有時候剛領回一支筆,開個會就不見了。而且外觀類似,看到哪張桌上有就常常隨便拿一只,很少有一支筆是用完的,更從未注意過一支筆究竟能用多長時間。
從事媒體工作的楊先生也表示,自己在朋友中算是用筆比較多的,但真正寫完的沒幾支。回憶起讀書時期更換筆芯是常事,連筆桿壞了還粘一下繼續(xù)用,這樣的好習慣早消失了。細想一下,把筆桿和筆芯一起丟掉著實比較浪費,塑料、油墨如不加回收也容易給環(huán)境造成影響。
上海晨光文具技術中心副總監(jiān)姚鴻俊說,以中性筆為例,每個筆頭需要經(jīng)過12道切削工序才可以制造完成,需要經(jīng)過34個參數(shù)檢測合格才可以投入使用,筆頭機和彈簧材料還源于進口,其復雜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比如油墨是通過球珠和球座體之間的間隙流出,這個間隙必須嚴格控制在0.012mm左右,相當于人的頭發(fā)絲直徑的十分之一。
有網(wǎng)友提出,是否可以像超市買東西自備環(huán)保袋一樣,在辦公室也鼓勵或者要求對圓珠筆換芯,減少筆外殼的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