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說2
三個平臺交替使用 “拆東墻補西墻”
“一開始貸款少的時候,覺得很爽,后來欠錢越來越多,就開始焦慮,持續(xù)到現(xiàn)在。”今年夏天本科畢業(yè)的王雪(化名)從2015年1月份開始接觸校園網(wǎng)貸平臺并借款。一年半時間,她交替使用3家網(wǎng)貸平臺,累計借款4.7萬元,目前尚未償還的金額仍有1.7萬。
“以貸還貸”
聯(lián)系到校園代理后,王雪拿著填有身份信息、父母電話的申請單和身份證在學校標志性的地點拍了照,提交后便成功提現(xiàn)3000元。
在貸款還不上的壓力面前,王雪選擇“以貸還貸”,通過另一家網(wǎng)貸平臺提現(xiàn)數(shù)千元。
除了生活花費,王雪借款中的兩萬多元是用于考研所需的補習班和復習資料,而母親當時并不太支持考研。王雪說自己也有攀比的心理,有錢了手就比較松,會不計后果地去買東西。
王雪交替使用分期樂、趣分期等三個平臺來維持資金的暢通。她形容這是“拆東墻補西墻”,她稱,這些平臺不會看前期有無貸款,自己也特地在央行征信中心進行查詢,結(jié)果顯示“征信良好”。
2015年底,考研結(jié)束后王雪用家里存在自己賬上的3萬元錢補了貸款的空當。但還是不夠,最終通過網(wǎng)貸填補剩余的幾千元借款。
“因為害怕一直沒說”
遇到資金周轉(zhuǎn)不開的時候,王雪的母親也接到過催債電話。“態(tài)度特別惡劣,上來就開始罵人”,王雪向母親稱是詐騙電話。
“目前還有一萬七的貸款,打算跟我媽說,”王雪稱,之前也考慮跟母親講,但因為害怕一直沒說。
“我覺得校園貸這種東西利用了學生的弱點,主要是自控能力,”王雪說,“比如廣告會寫,只要花一點點錢,就可以隨便去玩了,也不用承擔一些后果。廣告里把好的一面說得比較重,把那些具有危害性、不好的東西巧妙避開,讓你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