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輩子的“保命錢”瞬間就被騙個精光。而今,“黑手”頻頻伸向沒有防備的孩子——被騙了9900元的學費,一個山東的準大學生永遠停止了呼吸……
類似的電信詐騙時時在身邊上演。學生家長、金融用戶、新手媽媽、買房賣房者等各種隱私,不斷變成詐騙的“導航儀”。電信詐騙犯罪呈現(xiàn)“虛擬化、智能化、集團化、國際化”特點。專家指出,“問題號段”頻出,運營商疏于監(jiān)管難辭其咎。
詐騙有多“精準”?——從“撒網”到“鎖定”,團隊合作“企業(yè)化”
從最初的中獎、房租匯款,到網銀升級、郵包藏毒,再到冒充公檢法等公職人員、偽造網上通緝令、助學金領取,通訊信息詐騙類型已擴展到數(shù)十種,更從過去的“撒網式”詐騙,變成了“精準化”鎖定。這種靶向性更強的行騙手段,成功概率更高。
個人信息售賣產業(yè)鏈之成熟,正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分行業(yè)“定點投放”:學生、股民、金融理財客戶、產婦、家長應有盡有,不同群體售價不同。社交平臺被“充分應用”:建數(shù)十個聊天群不斷推送廣告,最終指向同一個數(shù)據商。
在安徽警方2013年9月與柬埔寨警方合作破獲的一起跨國電信詐騙案中,警方在犯罪窩點查到一本“詐騙劇本”。詐騙團伙事先編寫好“劇本”,設計好詐騙時的對白和語音內容。行騙人員會冒充不同地區(qū)不同單位的工作人員,所提供的單位名、電話號碼等保證與當?shù)匦畔⑽呛稀?/p>
這只是詐騙團伙“產業(yè)化”“企業(yè)化”的一個縮影。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二支隊副支隊長韋健介紹,每一起通訊信息詐騙中,產業(yè)鏈上下游往往附著至少五個專業(yè)團伙:
1、專司策劃騙術、撥打電話的直接詐騙團伙;
2、盜賣個人信息團伙;
3、收集辦理非實名電話卡、銀行卡賣給詐騙分子的團伙;
4、在互聯(lián)網上搭建詐騙網絡平臺并與傳統(tǒng)通訊網對接及提供任意改號、群呼服務和線路維護的技術支撐團伙;
5、專門負責替若干個詐騙窩點轉取贓款的洗錢團伙。
現(xiàn)在170和171的虛擬運營商號段,讓詐騙也變得更加簡單。記者在上?;疖囌靖浇囊患译娫捒I業(yè)廳,就購買到了一張171開頭的電話卡,隨買隨打,不需要任何證件
這個是虛擬運營商的,和普通的手機號碼一樣使用,也能注冊支付寶。你用這個轉賬,支付寶也找不到你。”
店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