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記者進入一家銷售化學品的網站,不禁售的產品在網頁展示。當記者提出購買氫氧化鉀(有毒性,位列《危化品目錄》)后,賣家表示有售,且很快向記者報價,并稱還有更多的化學試劑。同時用“言酸”“劉酸”代替“鹽酸”“硫酸”和記者交流。網絡截圖


近日,一張落款為北京某中學的布告在網絡流傳。布告中稱,該校初三一名學生向同學飲料瓶中投放網購的化學品,致該同學飲用后中毒住院。
昨天下午,該校向新京報記者證實,所謂化學品為“硫酸銅”,目前受害學生已出院,兩名涉事學生均在準備中考。
昨天下午,該校一名副校長向新京報記者回應稱,事件發(fā)生于今年4月12日,兩名涉事學生系同班同學,此前并沒有直接矛盾。事發(fā)后,受害學生即被送往醫(yī)院,今年五一前即已出院。“兩名學生都是未成年人,而且又處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因此根據學校規(guī)定,給予了記過處分。”
新京報記者發(fā)現(xiàn),在貼吧等平臺內,可以輕易聯(lián)系到賣家,并購買到危險化學品。而更多本身并不在?;纺夸泝?,對人體同樣具有毒性的化學品,更是可以輕易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