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公交車拼車不止一次了吧?”陳女士好奇地問,“是啊!”他笑了笑對此毫不掩飾。
看得出來,司機已是公交行業(yè)的“老法師”,撇開私用公車不談,陳女士對其開車技術贊不絕口,“一馬平川的馬路上,司機開得十分平穩(wěn),中途并不在任何站臺???。由于司機對上海已熟門熟路,全程根本不需要我導路。”對于一個人“包公交車”,陳女士表示“很新奇”。“我乘著公交車上了高架,到達自家門口只花了約半個小時。其間,跟司機有說有笑的,還真是個愉快的體驗。”
晚上11點40分許,陳女士到達了漕寶路附近的小區(qū)門口,立馬給司機滿分評價。除了付清26.5塊的打車費外,她還額外給了對方4塊錢的感謝費。
隨后,記者撥通了涉事司機的電話,對方承認其的確在嘀嗒拼車注冊了賬號,主要在閔行一帶“接活”,對“公車私用”之事卻只字未提。
各方聲音
打車平臺
經查實車主會面臨封號
對此,“嘀嗒拼車”工作人員回應,乘客發(fā)現(xiàn)車輛與下單信息不符,可直接向平臺投訴。“舉報一經核查屬實,平臺會對車主的賬號進行警告、扣分等處罰。最嚴重的,車主將面臨封號。不過,司機并不會被罰款,乘客也無法獲賠。”該工作人員表示,“乘客需提供叫單時的手機號,或司機手機號。平臺會事先核查車主、乘客賬號優(yōu)劣情況。在3至5個工作日內,平臺會給投訴人回復電話。若乘客不愿意透露個人信息,也可到打車軟件上匿名投訴。”她坦言,對于車輛不符的情況,平臺監(jiān)控力量有限,這類事往往只能依賴乘客舉報。
“平臺每周能處理150個‘人、車、牌不符’案例。”同樣是“專車”大戶的滴滴公司透露,“這其中有滴滴平臺核驗時揪出的,也有乘客投訴反映的。” 滴滴工作人員介紹,公司內部明令禁止公車私用,駕駛員申請注冊時,平臺會要求司機的駕齡、車況等必須符合安全駕駛標準。
目前,大多數打車平臺是如何預防“公車私用”的?業(yè)內人士向青年報記者介紹,第一,平臺通常會組織相關培訓,提升“專車”司機的服務質量和專業(yè)技能;第二,平臺會定期進行‘人、車、牌’核驗,三者不一致,司機就會被要求調整,若其不配合,將被取消接單資格;第三,乘客發(fā)現(xiàn)車輛信息不符時,可直接向平臺投訴。
上述業(yè)內人士指出,‘人、車、牌’信息不符的情況很難避免,預約“專車”來了輛“電馬兒”,弟弟開“專車”肇事后兄長“頂包”等也曾見諸報端。打車軟件在受到熱捧的同時,也遭遇違約成本低、處罰力度小等問題,因投訴渠道有限,大多乘客只能自認倒霉。
巴士公交
抓到要扣司機月度獎金
“利用入場車接客肯定是違規(guī)了。”巴士公交工作人員表示,按照公司規(guī)定,乘客到達終點站后,公交末班車運營已經結束,司機不可再度載客。當然,該規(guī)定也并非“一刀切”,“例如,突發(fā)交通事故,警方有執(zhí)法需要時,公交車司機應積極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