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改變了命運
在與皇冠有關的眾多作家中,與平鑫濤緣分最深的自然是瓊瑤,平鑫濤曾經(jīng)表示在其生命中的“三個大夢”中,瓊瑤是他“夢”中的主角。“《皇冠》半世紀來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中,有四十年之久,瓊瑤和我一路走來,相扶相攜。”
瓊瑤活在自己浪漫的愛的世界中,愛情是瓊瑤小說永恒且唯一的主題。讓瓊瑤一舉成名的第一本長篇小說《窗外》,故事原型就是18歲的瓊瑤愛上了43歲的老師。那時的她就和小說里的女主角江雁容一樣,消瘦、蒼白、食欲不振、精神恍惚,這段師生戀因為瓊瑤母親的堅決反對而最終結束。萬念俱灰的瓊瑤之后三次高考都未考上大學,迫切希望離開家的她唯一出路就是結婚,抱著這樣的想法,1959年,瓊瑤匆匆嫁人。
婚后生活拮據(jù),瓊瑤再度嘗試“煮字療饑”。終于其短篇小說《情人谷》被《皇冠》采用,瓊瑤也就此和《皇冠》首度結緣。不過那時候平鑫濤說自己身兼數(shù)職,“整天忙得像無頭蒼蠅,根本沒有對這位文壇‘新秀’特別關注。一直等到她的中篇小說《尋夢園》《黑繭》《幸運草》等陸續(xù)寄來,才愈來愈發(fā)現(xiàn)她的才華卓越。”
《窗外》改變了瓊瑤的命運,也改變了平鑫濤的命運,更改變了《皇冠》的命運。平鑫濤回憶說《窗外》寄到時,他一開始閱讀,就無法停止,“除了白天一定要到《聯(lián)合報》上班外,其余的時間,都在全神閱讀。對這部作品,感到震撼,對這位作家,刮目相看。如果說《窗外》是《皇冠》最暢銷的叢書并不為過,四十多年來銷量總和絕對超過《哈利·波特》第一集的紀錄。”
平鑫濤認為《窗外》影響了很多人,也改變了很多人:“它曾被兩度改拍成電影,有人因侵權而被判刑;林青霞因拍攝本片而躍登大銀幕,成為閃亮巨星。當然,如果我沒有辦《皇冠》,我不可能和瓊瑤結緣,甚至不會相識,那么,我的生命可能不會有那么多的云彩。如果《皇冠》沒有瓊瑤,《皇冠》很可能不是現(xiàn)在這樣的《皇冠》,但我深信:瓊瑤還是瓊瑤。”
1963年初冬,平鑫濤與瓊瑤初次見面,那是瓊瑤接受電視臺的訪問,從高雄來到臺北,平鑫濤到車站接她。那一年瓊瑤出版了《窗外》,又寫了《六個夢》等幾個中篇,《副聯(lián)》和《皇冠》分別連載《煙雨濛濛》和《幾度夕陽紅》,因為編務上的需要,兩人通信頻繁,但信中很少涉及私人事務。平鑫濤說自己雖然熟悉瓊瑤的作品,對她本人卻是陌生的。
但是在火車站,平鑫濤一眼就認出了瓊瑤:“當火車進站,旅客蜂擁而出時,在人群中一位身穿黑色的衣服,幾乎未施脂粉的年輕女子,緩步走來,我一眼就認出她是瓊瑤。我們雖然從未見過,卻是‘似曾相識’。瓊瑤似乎也是一眼就看出是我,我們像老朋友一樣握手言歡。我們談了一些訪問的細節(jié),用過簡單的晚餐后,開車送她回父母家,在青田街的一條冷僻小巷里。為了安全的考量,我沒有立刻離開,坐在巷口的車中遙望。眼看她在大門前徘徊,按門鈴的手伸出去又放下,猶豫不決。她從炎熱的高雄來,穿著的是短袖上衣,初冬的臺北夜晚,寒氣襲人,為什么要忍著凍在門前徘徊?這景象使我疑慮重重、又深覺不忍,正打算下車前去問個究竟,但看她終于按了門鈴。本來只是對她文才的仰慕,沒有任何私情的羈袢,但那‘不忍’,尤其后來知道了她的徘徊背后的故事,難免‘憐惜”,這些,撥動了心弦的第一個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