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被視為與恒春人最有情感聯(lián)結的農(nóng)作物。”張嘉芬認為,如果能大量研發(fā)成美食,不僅銷路不再單一,還能讓人口老化的屏東縣經(jīng)濟活絡。
張嘉芬提出設想之初遭到父母強烈反對。“他們認為我應該做比較秀氣的工作。”周圍還有人質疑,“是不是在臺北混不下去所以回鄉(xiāng)”。
“相信路都是人走出來的。”張嘉芬堅持研制洋蔥酥,“希望打造成恒春的名片”。
研發(fā)之初,她每天在廚房約16小時,琢磨如何將洋蔥的甘甜與香氣收入糕餅中。剝蔥、切蔥、熬煮,即便戴上口罩或泳鏡,還是會被蔥味熏得淚流滿面。
洋蔥酥制作的難點,主要在于內(nèi)餡的熬煮。張嘉芬說,翻炒洋蔥餡需約6小時,既要技術,也要體力。一不留神炒焦就整鍋作廢,目前難用機器取代。經(jīng)過多次失敗與調整、歷時約兩年,她才做出自己認為理想的口感。
恒春半島是南臺灣旅游勝地。作為全臺唯一一家洋蔥酥專賣店,張嘉芬的店鋪2011年開張以來,曾吸引許多旅客。“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可賣幾百顆洋蔥酥。”
但近年來,到恒春的旅客有所下降,洋蔥酥生意也不如往昔,有時一天只賣十幾顆。
盡管如此,張嘉芬堅持在地販售,不做網(wǎng)絡銷售,也不在其他縣市辦理代售點。“目的是希望小店能吸引游客來。讓游客說到洋蔥酥,就想到恒春。”
為滿足旅客不同口味愛好,張嘉芬近年還研發(fā)蔥仔餅、洋蔥冰淇淋等產(chǎn)品。曾有大陸游客返家后還打電話訂購。
記者探訪“洋蔥田”時,一個大型洋蔥玩偶格外引人注目。柜臺和墻壁上,有旅客來此拍的照片。還有游客在留言板寫道:“老板賣的不只是濃濃恒春味美食,還有讓家鄉(xiāng)要更好的心。”
張嘉芬與大陸頗有緣份。上海東方衛(wèi)視《挑戰(zhàn)極限》節(jié)目組曾來店拍攝,使她一度在大陸小有名氣。幾年前“登陸”參加食品展,她逛街時還被大陸民眾認出。目前店里除張嘉芬夫婦外,還雇了兩名大陸新娘幫忙打理生意。
張嘉芬表示,希望包括大陸游客在內(nèi)的更多旅客來恒春欣賞風景、品嘗美食。
過去在臺北工作時,張嘉芬曾覺得自己像誤入都市叢林的兔子。如今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她認為雖然艱辛,但活得很踏實。
“鐘于自己的選擇,自然樂在其中。”張嘉芬說,能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打拼是福氣,逐夢的驚喜,比獲得金錢更快樂。(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