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北故宮將鎮(zhèn)館之寶——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覽,再次遭到兩岸網(wǎng)友聲討。
歷史上,《祭侄文稿》在臺灣地區(qū)也僅展出過3次。最近一次的《祭侄文稿》展出,還是2011年年底的事,距今已有7年多的時間。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這個舉動,在臺灣網(wǎng)友看來也是“大逆不道”,有島內(nèi)網(wǎng)友直諷民進黨是“賣臺集團”。
而從未踏足大陸的《祭侄文稿》被送往日本展覽,更引發(fā)大陸網(wǎng)友的強烈不滿。

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張連昆 攝
有網(wǎng)友比喻稱,“《祭侄文稿》就好比家里有個經(jīng)綸錦繡但年已120歲的垂危老人,你好好養(yǎng)著還來不及,居然好意思偷偷摸摸把他加上輪椅,遠渡重洋,去讓別家人看?你家里寶貝多么?偏要挑限展品中的限展品、國寶中的國寶,扛出去給人看?”
然而,即使引發(fā)如此多的不滿和爭議,臺北故宮依舊將《祭侄文稿》如期送往日本,展覽也將于展出一個多月后的2月24日,正式落幕。
3、密謀分解故宮 “去中國化”之心昭然若揭

圖為2019年2月7日,游客在臺北故宮拍攝瓷器藏品。 中新社記者 孔任遠 攝
臺北故宮之前曾提“新故宮計劃”,擬閉館3年,將文物遷移南院,引起軒然大波,之后轉(zhuǎn)彎為不閉館整修北院。
但臺北故宮研究員曾透露,終極計劃就是藉文物南下,讓北院只留圖書文獻改稱東方圖書館,文物南遷后將與其他中亞文物并展,讓中華文化成為東亞文化的一部分。
臺灣文化界普遍認為,這個決議的背后隱藏著深層的“去中國化”圖謀。
面對如此不合理的計劃,臺北故宮的員工第一個不干了!他們表示,這種計劃沒章法,文物、圖書在各大樓間搬來搬去,極為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有一半的臺北故宮員工直接打算提早退休。
臺灣《中國時報》曾發(fā)表評論,呼吁民進黨當局坦然承認兩岸擁有共同文化淵源,好好保存并宣揚故宮的珍貴文化資產(chǎn),別再小鼻小眼,只想動“去中國化”腦筋。
4、趕不走的“臺獨”掌門人

2019年2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舉行卸任代理院長及新任院長交接典禮,在“政務(wù)委員”林萬億(中)監(jiān)交之下,代理院長李靜慧(左)將印信交給新任院長吳密察(右)。 (圖:臺灣《聯(lián)合報》/記者林伯東 攝)
雖然,前腳走了個想讓“故宮臺灣化”的院長陳其南,但臺當局行政機構(gòu)又迅速找來“獨派”且是臺灣史學(xué)者的吳密察掌管臺北故宮,再次引發(fā)外界“去中國化”的疑慮。
吳密察在接任臺北故宮院長之前的身份是臺灣“國使館館長”,其任職期間曾禁止大陸及港澳學(xué)者查閱資料。

資料圖:2015年,臺北故宮最具知名度的藏品“翠玉白菜”在南院展出。中新社記者 陳小愿 攝
2015年臺北故宮南院開館時,吳密察曾在社交網(wǎng)站上發(fā)文,主張將三類主要收藏(文獻、書畫、器物)當中的器物類全部轉(zhuǎn)到南院,并希望南院經(jīng)常展出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等著名文物??梢哉f,吳密察在故宮文物遷南院的立場上,與前院長陳其南一脈相承。
臺灣《中國時報》刊文強調(diào),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瑰寶,對照北京故宮活化傳統(tǒng)文化的風(fēng)采,臺灣若揚棄中華文化,猶如自廢武功,值得深思。
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以近600歲的高齡,重獲“青春”,也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再次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而臺北故宮則深陷在一個又一個的“政治漩渦”里無法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