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稱,北京故宮博物院19日元宵節(jié)首次夜間開放,以現代科技融合傳統(tǒng)元素,擦出絢麗火花,再次打響故宮作為“國家級IP”招牌。而對照之下,臺北故宮博物院近幾年卻淪為政治斗爭和“去中國化”的犧牲品。
據臺灣《中國時報》2月21日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19日元宵節(jié)首次夜間開放,以現代科技融合傳統(tǒng)元素,擦出絢麗火花,再次打響故宮作為“國家級IP”招牌,不只故宮燈光秀,最近大陸許多電視節(jié)目都訴求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從故宮取材,透過創(chuàng)意節(jié)目發(fā)想和呈現,讓看似陳舊的傳統(tǒng)文化,重新被年輕人喜愛追捧,處處展現大陸文化自信。
報道稱,“紫禁城上元之夜”是故宮建院94年來首次夜間開放,不同以往的中軸線參觀動線,改繞午門城樓,從東南角樓、東北角樓,再到神武門城樓,沿途大紅燈籠高掛,配合情境音樂,仿佛置身古代宮廷。
報道稱,故宮在最代表歷史傳統(tǒng)的文物和建筑群上,與現代科技擦出火花,除了鐳射光打造燈光秀,還用大型投影讓《清明上河圖》躍然黃瓦上,古詩詞投映在大紅墻上,別有風情。特別是,沿途隨處可見年輕志工,問及宮殿群典故,信手捻來娓娓道出,在細微處展現文化自信。
報道注意到,大陸最近幾檔真人秀節(jié)目,不約而同從故宮取材,像《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師成了網紅;《國家寶藏》找來宮廷劇中扮演皇帝的演員主持,成功加持;最近熱門的《上新了·故宮》找來當紅藝人參與,每集由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出題,以主題式闖關方式,讓觀眾用趣味、情境方式更加認識故宮。
反觀臺北故宮博物院,最近從閉館整修、文物南遷、顏真卿《祭侄文稿》出借日本,再到“臺灣化”等爭議,都難脫政治口水,背后都反映了對蔡當局“去中國化”的擔憂。
報道稱,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瑰寶,曾幾何時,大陸人說“臺灣很好保留了中華文化”的恭維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昂揚的文化自信。
報道還稱,對照北京故宮活化傳統(tǒng)文化風采,臺灣若拋棄中華文化,猶如自廢武功,值得深思。
另據臺灣《旺報》2月21日報道,北京故宮用推陳出新的方式宣揚傳統(tǒng)文化,臺北故宮博物院則因剛換了院長,被外界認為存在“去中國化”的疑慮。臺灣名作家楊渡受訪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臺灣化”根本不可能,因為臺灣使用的語言、文化底蘊和思維方式以及整個臺灣社會,都存在的中國元素,“不會因政治口號喊一喊就‘去中國化’”。
報道稱,楊渡近日到北京參加兩岸征文獎的評選,會后受訪被問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有無可能如前任館長所說的“臺灣化”,他認為根本不可能,因為臺北故宮博物院代表的就是中華文化,臺灣有超過九成的人的祖籍都來自大陸,尤其是福建,因此不可能“去閩南化”,也就不可能去“中國化”。

這是2019年2月19日晚拍攝的故宮。故宮博物院于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首次于夜間面向預約公眾免費開放。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