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文創(chuàng)新品開發(fā)員鄧倫。主辦方供圖
最近熱門的《上新了·故宮》更找來當紅藝人參與,不僅吸引了一批年輕粉絲觀看,節(jié)目每集還由故宮院長單霽翔出題,以主題式闖關方式,讓觀眾用趣味、情境方式更加認識故宮。
臺北故宮
門可羅雀 “冷宮”噩夢不斷迫近

資料圖:臺北故宮南部院區(qū)(位于嘉義縣太保市)。中新社記者 陳小愿 攝
面對北京故宮已成為接待觀眾千萬級的博物館,反過來再看臺北故宮,游客竟還在逐年減少!
據(jù)臺媒報道,臺北故宮的游客數(shù)已從2015年的428.9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344.2萬人。人流減少,購買力也嚴重下降,造成大量商品庫存積壓。
此外,斥資80億新臺幣興建的臺北故宮南院,運營至今僅3年多的時間,卻也同樣陷入游客門可羅雀的窘境,曾創(chuàng)下最慘單日參訪數(shù)不到300人的慘淡紀錄,臺媒報道稱,占地8800平方米的展廳已形同“蚊子館”。
統(tǒng)計顯示,2018年臺北故宮南院的參觀人次最終只有76萬,比起2017年竟又多掉了近23萬,相較2016年的147萬,已差不多是被腰斬的數(shù)字。
為何僅一海之隔的兩岸故宮,如今的境地差這么多?
試問臺北故宮,要把好感敗光,總共分幾步?
1、以怨報德 12生肖獸首慘遭“斬首”

資料圖:2016年11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將安放于主建筑外廣場的12生肖獸首復制品拆除、封存。中新社記者 劉賢 攝
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臺后,沿襲當年陳水扁當局的“去中國化”行徑,臺北故宮南院的12生肖獸首復制品,便無意外的被其視為眼中釘。
這批12生肖獸首復制品,是由香港知名影星成龍捐贈給臺北故宮南院,當時他表示“因為覺得臺北故宮是一個‘尊重文明、保護文化’的單位”。
但民進黨卻誣蔑這是“文化統(tǒng)戰(zhàn)”,甚至有“臺獨”分子向獸首潑紅漆。最終,12生肖獸首慘遭臺北故宮南院“斬首”。
2、媚日無底線 出借《祭侄文稿》

資料圖:《祭侄文稿》。(圖片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網(wǎng)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