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xiàn)在,“果粉”熱情不如以往、手機代工逐漸微利化、美國挑起的貿(mào)易摩擦影響全球,都影響著“蘋果救臺灣”的美夢。
臺灣“中時電子報”17日援引臺灣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的話稱,“蘋概股”一直都是臺灣產(chǎn)業(yè)鏈的“重中之重”,但1個半月來蘋果頻頻拉警報,已沖擊到臺灣整個產(chǎn)業(yè)鏈。

謝金河 圖自《聯(lián)合報》
隨著iPhone銷售疲弱,導致蘋果股價10月3日至11月4日,短短1個月時間暴跌逾20%,市值更縮水逾1800億美元。11月初,蘋果宣布不再公布銷售數(shù)字,如此一來反而給市場帶來更大的疑慮。
謝金河提到,臺灣“蘋概股”受沖擊最大的是郭臺銘的鴻海整個蘋果供應鏈體系。鴻海(2317)股價從122.5元臺幣(27.6元人民幣)殺到減資前的68.1元臺幣(15.35元人民幣),減資2成后又跌到72.5元臺幣(16.35元人民幣),市值僅剩1兆元臺幣(2254億元人民幣),鴻海也交出臺灣上市的第二大市值的寶座。

鴻海股價日K線
而鴻海旗下手機代工廠富智康(02038.HK)股價曾經(jīng)一度漲到27.7港元(24.5元人民幣),市值直逼鴻海,近年來手機需求不振,富智康慘跌到0.65港元(0.576元人民幣)。其他鴻家軍有的更暴跌7、8成,兩岸三地供應鏈無一幸免,意味著蘋果供應鏈進入微利時代,信息科技硬件產(chǎn)業(yè)重新再洗牌。
謝金河在臺媒撰文稱,臺灣必須盡快從“一顆蘋果救臺灣”的美夢醒來,趕緊在蘋果供應鏈下找到新發(fā)展模式,否則整個臺灣信息硬件產(chǎn)業(yè)的冬天恐怕會很久。
來源:觀察者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