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還提出了夜市短、中、長期目標,最初必須要靠“量大價低”, “吃到飽餐廳在臺灣為什么那么大尾,靠的就是量大取勝”、 “量一大,上游價格就低,這才是真正的利潤所在”,而中期則可將觸角延伸至旅館業(yè)異業(yè)合作,推出消費券或住宿券吸客,到達一定規(guī)模后,能夠結合接駁車接送。
最后,長期則是 “炒地養(yǎng)房”,他表示圈地型夜市選擇在較偏遠的地點開市,除了土地成本低廉之外,還能帶動錢潮,形成了炒地, “人多就開路,路開了店家跟著來,店家一多土地自然貴”。

圖為過去六合夜市榮景。(《中時電子報》資料照)
文章曝光后,讓不少網(wǎng)友紛紛大贊 “有道理”、 “現(xiàn)在的夜市吃沒多少就比外面餐廳還貴”、 “夜市若跟一般商家一樣貴,還不如去商家”、 “二三十年前的夜市就是這樣,俗又大碗才吸引消費”;但也有網(wǎng)友否定, “夜市本來就是靠地緣自己發(fā)展起來的,硬開的本來就難存活”、 “夜市還是要有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