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實體物件,19個患病的生命故事,“需要力量的時候,它一直都在,打開你的療愈寶盒……”日前,臺灣第一個以“病中紀念物”為主題的醫(yī)學人文展“閱物計劃:療愈的力量”溫暖登場。
主辦方介紹,這些紀念物在治療過程中陪伴了患者,或是給予力量,或是降低壓力,或是提供心靈寄托;期盼透過展出物件和其背后一則則動人、幽微的故事,鼓勵大家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
展出“病中紀念物”探索患者內(nèi)心世界
“我叫謝清秀,是一名美發(fā)師。2012年,卵巢癌突然找上門。身上布滿管子,疼痛蔓延,看著化療期間不停落下的頭發(fā),總想著讓它更富生命力,于是我將它們串起,編織成畫。每天為自己康復狀況忐忑時,看著‘發(fā)畫’,想起曾在臺上教書的自己,就會充滿能量,告訴自己不能放棄。”“現(xiàn)在,一切漸漸好了起來。我相信,生命中的每道難題,都藏著一份禮物,只等待找到力量來開啟它。”
這是“病中紀念物”展中的一個病患的故事和其內(nèi)心經(jīng)歷,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獲得共鳴和感動。
“這種主題展是臺灣從來沒有做過的。”主辦方臺灣輔仁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的助理教授朱紀蓉介紹,這個策展一開始,征集難度就很大,因為沒有人愿意平白無故告訴你他生病的故事,非常感謝臺灣多個關(guān)懷協(xié)會的鼎力協(xié)助,征集了這些“病中紀念物”,以及對病患的訪談和紀錄片拍攝,才有最后的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