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微博)7月19日訊 據(jù)中評社報道,桃園大溪兩蔣文化園區(qū)有豐富的文史內涵,蔣介石過世后奉厝的慈湖陵寢美景,逐漸為陸客團所熟知,后慈湖則因為每日游客數(shù)量管制,未必所有陸客團有幸可以進入。但如果有機會申請進入,你會發(fā)現(xiàn),與慈湖陵寢截然不同的氛圍,這里比較多的是,湖畔翠綠山影,一種徹底放松的悠閑自在,說不出話的絕美秘境。
新月形的后慈湖,發(fā)源于白石山上的小溪澗,原名“龍過脈埤”,為桃園農田水利會灌溉埤塘。
1950年代,蔣介石行至百吉隧道口,因座車無法繼續(xù)前進,改乘轎子,繞經慈湖地區(qū),見此地景色近似故鄉(xiāng)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zhèn),留下深刻印象,直至1955年由板橋林本源家族提供慈湖周邊19頃土地,作為興建行館用地,于1959年6月13日興建“洞口賓館”完成, 1962年10月更名為“慈湖賓館”。
1962年配合“總統(tǒng)府”疏散計劃,經蔣介石指示購地,于后慈湖地區(qū)興建防空洞作為戰(zhàn)時指揮所,并興建官舍,做為“總統(tǒng)府秘書長”、“參軍長”、及“副秘書長”等辦公處所,至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奉厝于慈湖,改稱為“慈湖陵寢”,并設立慈湖陵寢管理處,負責接待管理服務等任務,后慈湖五棟辦公室亦移交陵管處代管,至2007年11月移撥桃園縣政府管理。
后慈湖共有5棟官舍,除3號官舍因地基坍方至1969年才興建外,其余4棟于1963~1964年間先后完工,后慈湖現(xiàn)已無軍事用途,經桃園縣政府積極爭取開放。
后慈湖長年為軍事管制區(qū),不受外界干擾,保留完整原林相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民眾另一個游憩的后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