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獨立音樂的影響力在擴大
記:很多人將搖滾、新民謠等歸類為“小眾音樂”,您認為一種文化形式一旦“小眾化”,將通過怎樣的方式在大范圍內(nèi)發(fā)揮想要發(fā)揮的社會作用?
張:搖滾或民謠未必本質(zhì)上是小眾,他們在西方當然是大眾。在大陸,當年的崔健也是大眾,現(xiàn)在的汪峰當然也是大眾。所以問題不是在音樂類型是否大眾。對音樂人來說,是他們的音樂怎樣才能夠征服更多人,對唱片業(yè)和傳媒來說,是否愿意支持真正有真誠創(chuàng)作精神的音樂人,而不是庸俗化。我現(xiàn)在就覺得,在大陸,原來被視為小眾的這批民謠和搖滾人,已經(jīng)取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記:大陸新民謠的幾位代表人物在臺北開唱了,您如何看待現(xiàn)階段大陸新民謠的發(fā)展?這與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民歌運動是否殊途同歸?
張:他們和臺灣的當年民歌還是很不同的。臺灣當年的民歌太早被商業(yè)力量介入,同時還不夠 “本土化”,就是很少從本土的音樂傳統(tǒng)去挖掘資源。但是這批大陸新民謠歌手,他們的音樂有豐富的地方性。民歌在臺灣早已流行化,年輕的興起“都會民謠”,反映都會青年的心聲,是相對比較小清新的。這個音樂特色,又是現(xiàn)在大陸沒有的。
記: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兩岸在文化領域的交流會更深更廣,目前兩岸非流行音樂的交流到達了一個什么樣的階段,有哪些可以擴展的空間?
張:這兩年兩岸的非主流音樂交流越來越多,但還是比較不平衡:就是大陸文藝青年對臺灣的獨立音樂比較了解,相對臺灣對大陸音樂比較陌生。作為一個喜愛兩岸音樂的評論人,希望推動更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