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8月30日電 (記者 劉舒凌 路梅)30日,臺灣領(lǐng)導人馬英九與錢穆夫人錢胡美琦、大師故舊門生及至親好友齊聚臺北外雙溪“素書樓”,出席錢穆逝世20周年追思會。
在這場“向大師致敬”的聚會中,馬英九就20余年前臺灣發(fā)生污蔑錢穆先生“霸占公產(chǎn)”的“素書樓”風波,再度鄭重向錢胡美琦表達歉意。
當天上午,細雨灑落綠意蔥蘢的小小庭院內(nèi),儀式莊重素雅,悠揚的南管樂音陪伴親友回憶起大師在此間20余載講學生涯的點點滴滴。
馬英九在追思會中致辭表示,錢穆先生在歷史、思想史上的成就,兩岸及華人社會給予的評價在有增無減地提升;先生因家貧輟學,依靠努力自學而成才,他一生對中華文化的執(zhí)著令人感動、敬佩。
馬英九說,他以飲水思源、追念大師的心情參加追思會,但也很感慨;錢穆先生在蔣介石邀請下來臺,卻因政治因素被迫遷離居住20余年的“素書樓”,以致于在搬遷后3個月辭世。
對此,馬英九引用《論語·衛(wèi)靈公篇》“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來描述先生所遭遇的不公不義對待。他說,這段風波讓我耿耿于懷,這是對文化的暴力,希望臺灣再也不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正在醫(yī)院養(yǎng)病、高齡82歲的錢胡美琦女士20余年來常想起先生去世前寫的一副春聯(lián)“塵世無常,性命終將老去;天道好還,人文幸得綿延”?!斑@句話正是我此刻心境”,她在簡短致辭中說。
錢穆1895年出生于無錫,先后任教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西南聯(lián)大,是中國近現(xiàn)代著述最豐富的史學家之一,一生留下《國史大綱》、《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國學概論》等57部學術(shù)著作;在港臺和海外華文世界被視為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代儒宗”。
1967年,錢穆夫婦由香港遷居臺北,在翠林幽谷的外雙溪建房,錢胡美琦親手繪制屋舍圖樣,但蔣經(jīng)國要求陽明山管理局代為辦理施工;次年入住時,錢穆因紀念母親命名此樓為“素書樓”,在此居住了23年。
錢穆先生常在“素書樓”中講學,曾寫下學生及再傳弟子5代同堂的盛況。
2002年,臺北市為紀念錢穆學術(shù)貢獻,將“素書樓”改為紀念圖書館,委托東吳大學管理,“素書樓”就此定名“錢穆故居”。如今,錢穆故居成為以文史哲學術(shù)研究重鎮(zhèn)。
30日起至10月23日,臺北市將舉辦紀念書畫展、學術(shù)座談會及當代人文思想研討會等一系列紀念活動,“讓更多人接觸了解一代宗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