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變化
或許是退休之后有更多時間思考,人情冷暖也看得很清楚,有“不粘鍋”之名的馬英九也開始變得很有人情味。從“泄密案”到“三中案”,凡是表態(tài)力挺馬英九的,馬英九至少會去電表達感謝。
賦閑在家之后,凡是黨內同仁有要求,他都愿意出馬輔選,對于年輕人尤其支持。7月22日,馬英九南下高雄,一天安排了九個行程,大多是為黨籍候選人輔選。臨走時的一句“后會有期”引發(fā)外界聯(lián)想,馬英九是要卷土重來,還是要派出子弟兵參選到底,培養(yǎng)自己的政治勢力?
應當說,七十歲的馬英九盡管看起來還年輕,但是三度參選地區(qū)領導人也有些有心無力,而且對于已經擔任過這個職務的人來說,要尋求更高成就是難上加難。馬英九已經有“兩岸在任領導人首次會面”的“歷史定位”,回鍋參選的必要性不大,倘若只是為了“領導人豁免權”,反而更顯得心虛。但是,在沒有行政資源的情況下培養(yǎng)“馬家班”拱衛(wèi)在自己周圍,同時對國民黨和臺灣政壇施加影響力,或者說拔高一下,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這倒是可行的方案。
相比國民黨中央沒錢沒人,對戰(zhàn)民進黨不利、對內整合困難,馬英九及其辦公室、基金會成為國民黨又一權威。馬英九的文教基金會獲得了郭臺銘的資金支持,在有錢的情況下聚攏團隊不在話下。吳敦義根本指揮不動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對于作戰(zhàn)勇猛的青壯派“立委”更是無從置喙。馬英九獲邀參加青壯派組成的透明新連線營隊,總召江啟臣是馬英九的新聞局長出身,干將林為洲對吳敦義不提名他非常不爽,兩人都多次向馬英九請求答案,黨主席吳敦義反而被晾在一邊。
隨著蔡英文的民調持續(xù)走低,前任馬英九的形象變得高大起來,人氣回升的直接結果是越來越多人愿意表態(tài)支持馬英九,從深藍到深綠區(qū)域都有和這個趨勢。這對于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來說是一個威脅,對于新北市長朱立倫來說是一個潛在盟友,對于馬英九本人來說是一個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