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政府在,臺灣怎么可以像韓國一樣揭日本這個見不得人的傷疤呢?日本右翼分子在心理上,可以接受韓國在“慰安婦”問題的死磕,即使韓國民間團體在日本駐洛杉磯領館門口立上“慰安婦”銅像,把日本的丑態(tài)宣揚到美國、宣傳到世界,他們也不敢去韓國下戰(zhàn)書,但絕不接受臺灣在“慰安婦”問題上說三道四。
所以,日本右翼分子藤井實彥的一腳踹在慰安婦阿嬤身上,更是踹在蔡英文民進黨當局的臉上。因為“媚日”而遭打臉,因為“親密”而被予取予求。
后藤任民政長官時,日本剛強占中國臺灣不久。其時,臺灣軍民的抵抗此起彼伏。后藤用低等魚類“比目魚”來比喻臺灣人的低劣,既有說臺灣人素質比日本人差的成份,又有對臺灣人不屈服的無奈。說實話,那時的臺灣人并不想成為日本人。而今天的蔡英文民進黨當局采取一面倒的“倚日抗陸”戰(zhàn)略,在自我意識中早已把臺灣當作了日本的附庸,低眉順眼倒是成了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違逆主子的事哪還敢去做?當局駐日代表謝長廷除了回島內與政敵打口水仗外,就是幫日本人推銷核食,或者批評自已的漁民調皮引得日本執(zhí)法船動用水炮,早已是“助日代表”。
而日本一方面要利用臺灣制約大陸,但這又絕對受中日關系的大趨勢制約,經常顯得三心二意。另一方面,就是前宗主國對殖民地的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臺灣越是巴結,日本就越是傲慢。蔡英文民進黨當局手中無牌可打,整天媚態(tài)十足地喊“臺日夫妻”,最后在日本眼里只能是越來越丑的比目魚了,在臺灣放肆不是很正常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