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70年前的今天——— 1937年10月26日,金門淪陷,成為中國東南沿海最早遭日軍攻占的地區(qū),該事件被稱為“華南盧溝橋事變”。從那天起一直到1945年10月,金門人民在日寇的鐵蹄下捱過了2500多個日日夜夜。
  患難時候見真情,與金門唇齒相依的廈門成了金門民眾的第二家園。海內(nèi)外熱心人士以廈門為根據(jù)地,展開了救助金門難民行動,廈金民眾亦攜手共度抗日救亡的艱苦歲月。
  廈門市著名文史專家洪卜仁銘記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多年來,他一直收集金門淪陷前后的相關資料,希望更多人了解那段特殊的年月。今天,本報《金門新聞》特別刊發(fā)此文,回首那段屈辱與戰(zhàn)斗的歲月,紀念兩岸民眾的手足情深。
“華南盧溝橋事變”
  金門、廈門與臺灣一水之隔,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國防前線。廈門由于在戰(zhàn)略上的重要地位,早為日本侵略者所覬覦,而金門是圖占廈門的跳板,因此抗戰(zhàn)一開始,金門、廈門就成為日軍進犯的主要目標。
  1937年10月24日,金門守衛(wèi)渡頭的壯丁隊英勇地擊退了日軍派出企圖強行登陸的小汽艇,但次日日軍又開始新一輪進犯,11艘日本軍艦陸續(xù)停泊在金門附近海面。
  26日凌晨4時許,8艘日艦向金門海岸連續(xù)炮擊一個多小時。拂曉,日軍3艘驅(qū)逐艦駛?cè)牒笃指叟趽艉0叮瑫r出動2架轟炸機,沿海岸低飛狂轟濫炸。上午7時,在艦隊和飛機的掩護下,日寇海軍陸戰(zhàn)隊300多人在漢奸的帶領下,分兵向水頭、后浦、古寧頭3個地點登陸。
  駐守金門的縣保安隊和壯丁200余人,以舊式步槍等簡陋武器奮勇抵抗。特別是后浦港的壯丁隊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隊員呂成坤槍管炸裂傷斷五指仍不下火線,被譽為“金門抗敵第一人”。然而在這關鍵時刻,金門縣縣長鄺漢卻擅離職守,在瓊林海域乘金星輪逃往大嶝島,造成軍心大亂,以致金門守軍節(jié)節(jié)敗退。9時,日軍占領后浦港、水頭港,長驅(qū)直入。正午,攻占縣城后浦,縱火燒焚縣城街區(qū)。
  27日,在日籍浪人許添壽等人的帶領下,日寇又向瓊林、沙美方向掃蕩,沿途所經(jīng)之處,抓捕壯丁,奸淫婦女,無惡不作。凡被抓壯丁,先行酷刑逼供,爾后一律處死,據(jù)初步統(tǒng)計,被殺金門民眾多達千人。婦女被強奸,慘不忍睹,少女蘇桂拒絕獸行,竟被剖腹死。
  至29日,金門所轄地域,除大嶝島外,全境淪陷。從此,金門人民陷入日寇殖民統(tǒng)治將近8個年頭。金門淪陷后半年,日軍占據(jù)了廈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