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島內輿論認為,臺灣民意正出現(xiàn)三大變化,反對“臺獨”引戰(zhàn),抨擊“文化臺獨”、“疑賴論”等聲音不斷發(fā)酵,將對民進黨和賴清德未來執(zhí)政形成有效制約,推動臺灣走出撥亂反正第一步。島內民心思變,分析認為,“和戰(zhàn)選擇”的口號在臺灣社會深入人心,反對“臺獨”引戰(zhàn)的島內主流民意呼聲將會讓賴清德“切香腸”式的謀“獨”躁動面臨重重阻力。
第一根韁繩
反對“臺獨”引戰(zhàn)
近段時間,臺軍的導彈部隊擴編還有主戰(zhàn)坦克換裝引起外界注意,民進黨當局“以武拒統(tǒng)”的動作不斷。臺灣世新大學教授游梓翔指出,賴清德雖然勝選,但民進黨并不能代表島內社會主流民意,應注意到,臺灣有六成選民沒有投票給賴清德,而投給賴的四成民眾中,支持為搞“臺獨”不惜一戰(zhàn)的人也只是極少部分,對于民進黨延長兵役搞“全民皆兵”,臺灣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更是不支持。
游梓翔表示,賴清德不會不知道,臺灣多數(shù)民意是反對“臺獨”、擔心引戰(zhàn)的。外界自然也擔心,有賴清德這樣一個搞“臺獨”前科累累的人在,未來兩岸間緊張會顯著升高甚至爆發(fā)危機。
第二根韁繩
抨擊“文化臺獨”
分析認為,從大陸舞蹈段視頻席卷島內,再到此前一段臺灣老師痛批“去中國化”課綱的短視頻傳遍全臺,島內民眾已經(jīng)聚焦到了“文化臺獨”的危害。賴清德上臺后一旦加強“去中國化”,必將遭到各界“強烈反彈”。
總臺評論員張彬指出,賴清德推行“文化臺獨”的動作正在加快,他所提出的主張包括讓島內有關單位將“臺獨”文化放在首位,讓“文化臺獨”意識系統(tǒng)性地變成一個工程等,來割裂臺灣與大陸之間所有的文化聯(lián)系與傳承。
游梓翔也表示,所謂“天然獨”從來不是天然的,而是民進黨跟“臺獨工作者”刻意工作出來的。對于民進黨當局不斷搞“去中國化”搞到走火入魔,臺灣越來越多人已是無法忍受。看到臺灣下一代被剝奪了受中華文化熏陶的機會,臺灣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守護中華文化的集體自覺。
第三根韁繩
“疑賴論”
無論是美學者建議賴清德“凍獨”,還是美方選前選后均強調“不支持臺獨”,再或是各國重申恪守一中不變,都說明“疑賴論”已經(jīng)從臺灣的街談巷議傳導至全世界的智囊闊論。
“美方一直沒有消除‘疑賴論’,隨著賴清德當選,‘疑賴論’更是美國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張彬對此表示,無論是臺灣民眾的質疑,還是美國方面的懷疑,都表明賴清德是個危險人物,他在兩岸關系上的挑釁,在島內推行“臺獨”路線的舉動,很可能讓臺灣陷入危險境地,甚至把美國卷入到不可預知的場景。
游梓翔指出,“臺獨”可能在臺海引戰(zhàn)、“臺獨工作者”是兩岸的風險,在這次臺灣地區(qū)選舉中,這已經(jīng)是臺灣多數(shù)民意,甚至是不少美國智庫學者的共識。激進“臺獨”力量在島內已經(jīng)日漸式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