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也表示,日本撤出臺灣之后,向來只有把日本神社改建為忠烈祠,沒有忠烈祠改為日本神社、還拜日本鬼神的。“日本神社是別人家的鬼,胡亂祭拜,那叫諂媚!諂媚活人還不夠,連別人家的鬼也要來媚一下,實在是不肖子孫!”
島內日本研究專家李中邦指出,神社在臺灣,可算是“去中國化”、將臺灣日本化,作政治斗爭、認知作戰(zhàn)等整個環(huán)節(jié)的一部分。
李中邦說,日本人來看臺灣的神社,恐怕只是好奇臺灣竟如此日本化,或咬定臺灣人應親日、臣服于日本的印象外,不會有特別的感覺。
李中邦表示,臺灣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之前,既沒有神社,也沒有神道教,神社之所以會在臺灣出現(xiàn),完全是殖民政府為了方便殖民臺灣的日本人祭祀方便而普遍興建的。
“神社本來應該被臺灣人淡忘!”李中邦說,只是李登輝及陳水扁以來,從中學歷史教科書變更開始,在臺的日本文化、建筑都快速恢復、復舊。
而桃園神社不是在臺灣重建神社的唯一事例,屏東高士神社也是。
李中邦表示,屏東牡丹鄉(xiāng)高士神社,原也是日據時期在1939年為配合皇民化運動建的,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后毀壞,直到2015年由日本李登輝之友會會員、日本神職人員佐藤健一出資重建,是臺灣親日勢力引進日本神道的一個具象征性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