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太魯閣號事故發(fā)生至今,各界究責聲浪不斷,蔡英文7日也宣布改革臺鐵。臺交通部門主管林佳龍已提出書面辭呈,但并未立即下臺。8日,針對媒體提問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是否有處理林佳龍的辭呈,行政機構發(fā)言人羅秉成在會后記者會上表示,蘇貞昌強調(diào)現(xiàn)階段以搶修、搶通優(yōu)先,把善后做好,現(xiàn)在不談這個問題。
蘇貞昌強調(diào),未來他將會緊盯每個環(huán)節(jié),落實改革加速進行??磥恚剔o職這件事,并沒有排上蘇貞昌的議事日程。
國民黨籍民代鄭正鈐7日在臉書發(fā)表文章《官位比人命還重要?》,內(nèi)文痛批,林佳龍在外界撻伐聲浪下,6日才遞出辭呈,蘇貞昌卻以善后為由不準辭,連國民黨欲提案成立交通事故調(diào)閱委員會,都被民進黨以人數(shù)優(yōu)勢否決。鄭坦言——
保障人民安全穩(wěn)定的生活,是“政府”最基本的作為,人民要的不是一個釀成災禍再來善后的“政府”。做不好就下臺,是給人民最起碼的交代,而不是不斷重復上演“矢言改革”卻始終停在原地的戲碼。蘇貞昌的致歉與林佳龍的哽咽究竟是對人命的哀傷,還是對官位的不舍?
網(wǎng)友則表示,聽到鄭正鈐的話,難過得大哭。
命是別人的,官是自己的
民進黨各個官員都是很戀棧的,林佳龍若是真的夠負責就應該婉拒慰留。
臺灣沒救了,“政府”在哪里?“政府”在忙什么?民進黨民調(diào)依舊沒影響!悲哀!
國民黨籍民代賴士葆7日下午也在臉書上問,面對臺鐵半世紀最嚴重的事故,蘇貞昌“為什么選擇性的不震怒”?他列舉蘇貞昌以往幾次動怒的事件,包含:
米娜臺風時(2019年8月)無法立即聯(lián)機縣市長就震怒?
桃機員工因接待觀光局官員兒子而染疫(2020年3月)就大聲譴責?
“高榮”院長答不出有幾個停車位就當場發(fā)飆震怒?
發(fā)生槍擊案,就怒“拔”臺南、高雄兩位警察局長?
富商翁茂鐘日記詳述往來司法官、警調(diào)及公務員情形,就大表憤怒?
賴士葆分析蘇貞昌這一次不震怒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認真檢討行政疏失及監(jiān)督不周,他要負政治責任,因為戀棧不想下臺,所以“動心忍性”,不敢苛責交通部門,否則臺行政機構脫不了關系。
外界盛傳林佳龍跟蘇貞昌長期不合,出身“正國會”的林佳龍是蔡英文用來制衡蘇貞昌和他的“新蘇系”的,民進黨內(nèi)部已在為2022年大選做派系布局,因此林佳龍、蘇貞昌兩人此時同樣面臨下臺聲浪,但兩人都不會下臺。
國民黨籍民代鄭麗文7日表示,林佳龍與蘇貞昌兩人的官位在8月前都將穩(wěn)如泰山,因為蘇會在今年8月的“公投”大輸后下臺為綠營擋風暴,而林則是蔡英文拿來制衡蘇的工具,民進黨處處政治算計可謂泯滅人性。她諷刺——
不然現(xiàn)在就換了,到時候新任的“院長”難道還要再下臺一次嗎?
鄭麗文痛批“那這50條人命誰來負責?”
然而,50條人命換不來民進黨的良知。
國民黨本于監(jiān)督職責,于第一時間,提案要求成立交通事故調(diào)閱委員會,無奈仍不敵“執(zhí)政黨”以人數(shù)優(yōu)勢遭到否決。對照臺立法機構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先前受訪時表示“不反對成立調(diào)閱委員會”,卻又于表決時投下反對票,民進黨此舉無疑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兩手策略。
8日,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臺鐵百年沉痾已久,最重要的是協(xié)助傷亡者及其家屬處理善后,并厘清事故原因,此時此刻,朝野應放下政治成見,以團結民眾意志,支持蘇貞昌繼續(xù)推動改革。
民進黨籍宜蘭市長江聰淵發(fā)動聯(lián)署,盼林佳龍留下來繼續(xù)領導臺交通部門。他表示,宜蘭有很多重大建設都是林佳龍任內(nèi)核定、推動,原本還與林敲定月底討論高鐵延伸宜蘭案設站議題,他擔憂高鐵案進度生變,盼林佳龍有“小我大我”之分,繼續(xù)承擔重任。
臺灣《聯(lián)合報》8日發(fā)表社論《每場災難都是臺灣散漫文化的照妖鏡》指出,違規(guī)、散漫、欺瞞是所有災難的必備要素,這在“臺鐵太魯閣號”驚天事件中完全具備。在各界一片究責下,承包商李義祥的“法律責任”已難逃脫;但若不追究臺鐵偏私放水的“行政責任”,不追究當局主管部門疏于督導的“政治責任”,對得起失去的50條人命嗎?民進黨當局不覺得愧對臺灣人民嗎?
每次劫難,罹難者家屬都會說“希望這是最后一位犧牲者”;但如此卑微的期待,不久就被下一場災難擊碎。
至今,民進黨當局無人對太魯閣號事故負起政治責任,蔡英文還在民進黨中常會前大談“改革”,而50條人命的代價證明他們聲稱的“改革是假的”!露出的馬腳沾著人血,引來輿論痛批。
國民黨籍前民代蔡正元在臉書圖文揭示蔡英文和蘇貞昌如何以臺鐵夸耀自己的“政績”;
新北市前市長朱立倫8日針對蘇貞昌和林佳龍是否要下臺負責問題指出,民進黨“今天公祭明天忘記”的態(tài)度,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臺灣民眾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在質(zhì)詢時直懟:做事不要做秀!
希望人命的損失,能喚起島內(nèi)民眾安全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為政者不要只顧指責卸責、戀棧權位,卻忘了檢討和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