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惹的禍高校亂象叢生
造成臺灣大學生素質下滑的原因,除了入學考試制度外,還包括低分進大學。在天涯論壇臺灣版上,兩岸網(wǎng)友經(jīng)常為不同意見而拌嘴,大陸網(wǎng)友常以“7分大學生”反唇相譏。在臺灣,7分考上大學雖屬極端個案,但在少子化的情況下,不少高校陷入生存危機,為了解決生源問題,的確有大量低分考生被招進來。
特別對于廣大私立高校而言,學生可謂“衣食父母”,別說不敢嚴格管教了,很多情況下幾乎是千方百計討好。島內一私校老師曾向媒體透露,“考試前我出了5道題,告訴學生考其中3道,沒想到學生告到校長那里,說這樣考不出好成績,校長指示就把考題全部告訴學生。結果學生又向我要答案。就算給了答案,有人仍不愿背誦,考試當天肯定還有抄答案的。”私校生源差,老師又不敢管理過嚴,導致教學質量每況愈下,并因此陷入惡性循環(huán)。
少子化造成的惡果,還包括高校老師為了拼招生,忙著到高中“拉業(yè)務”。據(jù)《聯(lián)合報》今年報道,這些老師若沒完成基本任務,還會被扣薪水、獎金。頂著巨大招生壓力的老師,如何能安心去教書育人?
進取心不如陸生臺生令人憂心
其實,學校好壞也并不是最重要,關鍵是個人要有努力進取的精神。但在外界普遍看來,恰恰這一點,是臺灣大學生現(xiàn)在最缺乏的。陸生關博偉就認為臺灣大學生比較懶散、不勤奮、活潑但愛玩,一個班里對未來有規(guī)劃的同學可能只有五六位,大部分同學還是得過且過。另一名陸生孫笑非則表示,臺灣學生上課時大家集體遲到,是令她挺難以理解的。
曾在臺灣政治大學、北京大學任教的霍建明教授表示,在北大、清華或人民大學等,晚上所有自習教室?guī)缀醵际菨M座,這現(xiàn)象在臺灣基本上不存在。此外,大陸每個班上至少會有1/10到1/5的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與老師互動;反觀臺灣大學生,100人的班級若能有1人如此,已相當不錯,顯然臺灣學子對于國際競爭力的警覺性不足。
對于兩岸大學生在進取心、競爭力上的落差,前“政務委員”、臺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曾直言:“這比1000枚導彈瞄準臺灣還驚悚!”臺科大教授林顯群也疾呼:“情況若不改善,絕對會動搖‘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