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1月3日訊 據(jù)臺灣媒體報道,曾擔任主播工作,外表亮麗、口條清晰,雖于年輕時罹患罕見疾病“三好式遠端肌肉無力癥”,仍一直致力于慈善事業(yè),擔任“立委”后更專注在社會福利的議題上。這次國民黨“立委”楊玉欣接受《Ettoday新聞云》專訪,談到她從政這段時間以來所碰到的有趣的事情,以及在面對各界的批評時自己的想法與調(diào)適,另外也談到自己在將來所想推動的政策與規(guī)劃。
談到進“立院”后所遇到有趣的事情,楊玉欣說,以前在民間團體時,想見科長或司長是極為困難,但自己當上“立”委之后一切都變得很簡單很方便,她說當“立委”就擁有權(quán)力,“有權(quán)力就代表有服務(wù)的機會,是更快速而且有效率的”,所以非常珍惜,“要好好善用這個職位與平臺”;另外也提到在“立法院”這個環(huán)境很少有遇到身心障礙者,因此一開始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與她接觸,就連握手或講話都可以感到對方的手足無措。
以臺灣來說,身心障礙者的比例數(shù)量應該不少,雖然無障礙空間現(xiàn)在建置完善許多,但這些人往往都因為難以融入人群,而被困在家里無法與社會接觸,因此楊玉欣認為,“更大的障礙是在人心的障礙”。她表示自己的身份在立委的環(huán)境里顯得很突出,這是她感到很有趣的一點,但也需要積極去推動關(guān)懷弱勢這一方面的議題,盡管本身在議場內(nèi)或其他場合與環(huán)境有著突兀、格格不如的狀況,她仍表示,“要勇敢走入人群”。
在談到自己面對外界批評時的想法,楊玉欣說,“人生苦短”,因為自己罹患“三好式遠端肌肉無力癥”,目前的身體狀況沒有一刻是輕松的,盡管只是拿一杯水都需要勞煩別人,也因為如此,若還活著就要盡自己所能。她說,“人生會有很多不如意,外在的風風雨雨難免會遇到,雖然自己知道很愛惜羽毛,遇到的事情覺得很冤枉,但是也不用浪費自己的時間去處理那些事情”。
楊玉欣以自己在日前所遇到外傭事件為例,盡管日后對方有出來道歉,但傷害已經(jīng)造成,她認為“這是一種無奈,人生就是一種體驗”,遇到了就是只能承受,她說,“生命要投入在可以掌握而且有意義、對國家有貢獻的事情上”,當真的關(guān)心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時,無法澄清的傷害“要忍耐、要過去”。她表示,“時間夠久了,人們就會知道你在做什么”,認為活著要答覆的是自己的良心,如果對生命有些體會,自然而然會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對于在擔任“立委”未來想要推動的事情,她提到希望能在這個任期處理“照顧”的議題。她說,“內(nèi)部核心是身心障礙者,往外擴一圈是老弱病殘”,就身心障礙者所涵蓋的面向,她提到至少有“四就”,分別是“就醫(yī)”、“就學”、“就業(yè)”以及“就養(yǎng)”,這其中所會碰觸到的問題;至于外部的老弱病殘所涉及到的范圍更大,涵蓋這兩面向最前端就是“健康的促進”。就這個概念來看,她認為“唯有把錢花在前端的預防勝過于事后做治療,能夠有效使用經(jīng)費,這是所有政策所要引導的方向”。
就照顧的方向來說,她提到目前正在訂立《長期照顧服務(wù)法》與《長期照顧保險法》。她說,“服務(wù)法基本上就是機構(gòu)人員的管理辦法,另外就是社會保險的部分”,這個部分主要對于失能人士的照顧。另外,目前還積極推動《安寧法與醫(yī)療條例》,“這主要是修正末期病人的生命尊嚴,另外也向大眾宣導在面對生命末期時,可以選擇安寧緩和醫(yī)療、選擇是否CPR或使用維生設(shè)備”,她說這與大眾所認知放棄救護是不同的概念,更是這是對于“死亡于近期內(nèi)無法避免的人士使用醫(yī)療的方式來緩解生理與心理上的痛苦,而不是使用CPR、強心針等來增加病人痛苦”,楊玉欣說,這是“病人自主權(quán)”,讓當事人可以在最后階段有“維持生命尊嚴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