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則和閩南語相關(guān)的新聞引發(fā)島內(nèi)輿論關(guān)注和警覺。
先是臺教育部門發(fā)布公告稱,擬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臺灣臺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緊接著賴清德在民進黨“全代會”上打破此前歷任黨主席使用普通話的慣例,全程以閩南語致辭,講話中強調(diào)要建立“臺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
相關(guān)消息如同冷水滴進油鍋,令島內(nèi)一片嘩然。有島內(nèi)媒體指出,所謂給閩南語“正名”是賴清德上任后搞“文化臺獨”的起手式,值得警惕。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認為,賴清德是在“用閩南語做‘臺獨’表達”。
在譚主看來,島內(nèi)輿論如此解讀有源可追,不無道理。今天,譚主就和大家聊聊民進黨利用閩南語搞“文化臺獨”的歪心思。
給閩南語強加“臺獨”意涵
民進黨妄圖將中國地方方言、閩臺兩省通行的閩南語打造成獨屬臺灣的“臺語”,其實埋線已久,其來有自。
據(jù)島內(nèi)媒體報道,2022年,臺行政機構(gòu)就曾要求公文需使用“臺灣臺語”一詞來指代閩南語。2017年,臺灣文化主管部門打著“發(fā)揚臺灣本土文化”的旗號,提出將閩南語“正名”為“臺語”的計劃。在更早之前的2003年,民進黨當局推出的“語言平等法”草案中,就已將閩南語稱為“臺語”。
賴清德更是在任臺行政機構(gòu)負責人時公開表示自己說的不是閩南語,而是“臺語”,“我從來不認為我是閩南人,我是臺灣人”。
島內(nèi)學者告訴譚主,民進黨系列操弄的目的是給閩南語強行賦予“臺獨”意涵,把“兩岸共有”消解為“兩岸差異”,推行“文化臺獨”。
民進黨妄圖把閩南語塑造成“臺獨”的政治標識。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劉性仁指出,民進黨是以本省閩南人為主體的政黨,把閩南語改為“臺灣臺語”是落實“臺獨”政黨的意志,貫徹“文化臺獨”。黃智賢撰文指出,“臺獨”分子長期把閩南語視作政治號召,對用閩南語取代普通話向來興趣濃厚,妄圖通過“正名”建立起虛假的“臺獨國家認同”。
在“正名”的障眼法下,民進黨圖謀剝離閩南語的“中國”屬性,欺騙、“獨”害島內(nèi)民眾。島內(nèi)學者表示,目前臺灣民眾有百分之七十是閩南人,民進黨將閩南話定位為“臺語”,就有著要與閩南話區(qū)隔開來的意思,還要在“臺語”之前綴上“臺灣”,顯然是要在語言文化領(lǐng)域劃清與大陸的界限。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xié)會秘書長段心儀強調(diào),臺灣民眾在潛移默化下,便會把“臺灣臺語”“直接理解成某種臺灣地區(qū)自發(fā)形成的語言,而意識不到與大陸的淵源性,最后在民眾的政治認知上就會形成臺灣與大陸的切割”。
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任冬梅進一步向譚主分析表示,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認同的基石,“語同音、書同文”也最能體現(xiàn)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正因如此,民進黨大搞“語言去中化”,按照“閩南語改臺灣臺語”再到“臺灣國語”逐步推進。如此一來,臺灣民眾就會逐漸失去語言認同、對中華文化感到陌生,從而改變身份認同,最終實現(xiàn)“文化臺獨”“一中一臺”。
民進黨完全搞錯了對象
但實際上,只要我們?nèi)ナ崂砼_灣閩南話的根源和發(fā)展,就會發(fā)現(xiàn),民進黨拿閩南語搞“文化臺獨”,完全是搞錯了對象,其荒唐的“去中”伎倆,必將遭到心明眼亮的島內(nèi)民眾反對。

▲島內(nèi)媒體報道截圖
從歷史上講,臺灣閩南語的源頭在大陸,這就從根上決定了閩南語“去中”行不通。史料顯示,臺灣閩南人的祖先多為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及康熙統(tǒng)一臺灣時期,從福建、廣東等地大規(guī)模移民而來。兩岸學術(shù)界的主流觀點認為,臺灣民眾使用的閩南語,主要是隨閩粵移民帶來,以福建漳州和泉州發(fā)音特點為主。其中,臺灣北部多講泉州話,而南部則受漳州話影響。這自然決定了兩岸同胞講的閩南語是一樣的,都是漢語方言。任冬梅告訴譚主,哪怕民進黨將“閩南語”改為“臺灣臺語”,也改變不了其就是漢語在長期歷史中形成的地域性分支或變體的本質(zhì)。
島內(nèi)多數(shù)民眾認為民進黨當局此舉是在瞎胡鬧,最終也肯定是白折騰。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接受譚主采訪時說,“很多臺灣年輕人到廈門去,他們很驚訝,‘怎么廈門人都在說我們臺灣話’?我告訴他們,歹勢(閩南語,意為不好意思),是我們在講廈門話、閩南話,臺灣話就是中國話”。
臺灣時事評論員鄭麗文認為,民進黨以為搞一個“臺灣臺語”就跟大陸“脫鉤”了,根本是自欺欺人。島內(nèi)民意代表謝龍介批評稱,賴清德連祖先留給我們什么都要切割,這叫做“背骨”(閩南語,意為反叛)。原臺北縣長周錫瑋在島內(nèi)政論節(jié)目中表示,民進黨要把閩南語當作和大陸沒有關(guān)系的“臺灣臺語”,就是一個跳梁小丑的笑話。

▲島內(nèi)媒體報道截圖
更重要的是,在兩岸融合發(fā)展持續(xù)深化的大勢下,必然會有更多島內(nèi)民眾來到大陸,他們對于“閩南語是中華文化一部分”“兩岸共享中華文化”的認知也必將越來越深,民進黨的閩南語“正名”等“文化臺獨”鬧劇,只會以一地雞毛收場。
譚主最后想說,賴清德在以“閩南語正名”為起手式之后,可能還會有下一步“文化臺獨”的動作。但中華文化本就是臺灣民眾生活不可剝離的一部分,說中國話、寫中國字、姓中國姓氏、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媽祖、關(guān)公都來自大陸。無論民進黨怎么折騰,都磨滅不了臺灣社會的中華文化印記,淡化不了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其“去中國化”的“拖棚歹戲”注定越來越演不下去。(來源:日月譚天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