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外交部發(fā)言人宣布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并要求該國召回其駐中國大使,引發(fā)各界高度關注。此前7月20日,立陶宛一意孤行,公然違背“一中原則”觸犯中國核心利益,宣布允許臺當局在立陶宛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這是首個在中國大陸的邦交國使用“臺灣”二字的“代表處”。
中國很少召回駐外大使,上一次是1995年,也是與臺灣問題有關。當年美國允許李登輝訪美,中方召回了時任駐美大使的李道豫。中國社科院專家劉作奎認為,從外交上講,撤回大使是嚴重程度很高的一種行動,僅次于斷交。
立陶宛允許臺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
7月20日上午,臺外務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宣稱,民進黨當局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所謂“代表處”,名稱為“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臺灣綠媒《自由時報》還宣稱這是“外交突破”。
吳釗燮稱,這個“代表處”何時正式開始運作,時間還沒有確定,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籌備工作,包括編制人員和經(jīng)費規(guī)劃、尋找辦公場所等,此機構主要工作是推動經(jīng)貿(mào)、文化、教育、觀光等關系。而立陶宛也計劃今年秋天來臺設立“代表處”。
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
   據(jù)外交部網(wǎng)站消息,近一段時間,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反復交涉、曉以利害,宣布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此舉公然違背中立兩國建交公報精神,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堅決反對,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中方正告立方,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和國際社會普遍共識,是中國同其他國家發(fā)展雙邊關系的政治基礎。中國政府和人民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決心不可動搖,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紅線不容觸碰。我們敦促立方立即糾正錯誤決定,采取切實措施,消除惡劣影響,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們也正告臺灣當局,“臺獨”是死路一條,圖謀在國際上搞分裂活動絕對不會得逞。
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申知非8月7日也在立主流媒體《共和國報》發(fā)表題為《臺灣屬于中國是國際共識》的署名文章。申知非指出,令人遺憾的是近一段時間以來,立陶宛政府屢次在臺灣問題上公然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國際關系準則,通過互設“代表機構”給予“臺獨”勢力實質性支持,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干擾了中國統(tǒng)一進程。立陶宛政府尋求拓展亞洲市場的愿望可以理解,但中國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經(jīng)貿(mào)、文化交流之名進行政治操弄,與臺灣發(fā)展任何官方關系。
國臺辦:正告民進黨當局 勾連外部勢力進行謀“獨”挑釁只能自食惡果

馬曉光 新華社資料圖
國臺辦發(fā)言人馬曉光8月10日答記者問時就該事件表示,“我相關部門已表明我嚴正立場。我要再次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和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兩岸統(tǒng)一的歷史大勢,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我們正告民進黨當局,勾連外部勢力進行謀“獨”挑釁,只能自食惡果。任何人都不要低估我們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7月20日,國臺辦發(fā)言人朱鳳蓮也曾應詢表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反對我建交國與中國臺灣地區(qū)發(fā)展官方關系。我們敦促立陶宛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不要向“臺獨”勢力發(fā)出錯誤信號。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的設“處”鬧劇目的是謀“獨”。再怎么折騰,也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撼動不了一個中國的國際格局”。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10日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立陶宛在退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后,在雙邊關系上有不少動作,尤其是在臺灣問題上不斷挑釁,已經(jīng)直接影響到兩國外交關系的政治基礎。
  召回中國駐外大使在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并不多見,上一次還要追溯到1995年,當時因美國政府允許李登輝“訪美”,中方召回了時任駐美大使李道豫。
  崔洪建解釋道,在對外關系中召回大使,客觀上會對兩國間的正常交往造成影響,立陶宛在中國核心利益上挑釁中國,才使得中國做出如此選擇。不過到目前為止,召回大使仍然表明雙方還是希望將問題限制在一個可以管控的程度,控制在外交領域而不向其他領域擴散,接下來就要看立陶宛方面是否會繼續(xù)一意孤行,這要取決于立方是否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立陶宛對華政策轉向激進
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沿岸,人口不到300萬,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曾是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獨立后于2004年加入北約和歐盟。由于歷史恩怨等因素,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對俄疑懼心理突出,在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長期采取親美政策,對俄態(tài)度強硬。
  路透社曾分析稱,立陶宛這個人口不足300萬人的歐洲小國,日前頻頻跳到反華一線,說明其已經(jīng)被西方當作主要工具,用來對俄羅斯和中國采取更強硬的外交政策。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臺刊文直言,立陶宛“希望它對中國的堅定立場能引起華盛頓的注意”,這是“傳達給拜登政府的信息”。
  據(jù)中國青年報、國際在線報道,在中美關系發(fā)生變化前,立陶宛對華政策相對比較務實,中立關系曾長期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隨著美國對華采取遏制打壓政策,立陶宛的對華政策逐漸走偏。特朗普執(zhí)政期間,立陶宛開始在一些涉華問題上隨美國起舞,如支持美推出的“清潔網(wǎng)絡”計劃。
   2019年2月,立陶宛安全部門在報告中將中國稱為“國家安全威脅”。立陶宛總統(tǒng)瑙塞達2019年7月表示,不支持吸引中國投資參與克萊佩達港口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國投資“可能會威脅立陶宛國家安全”。
   2020年10月,立陶宛舉行議會選舉,中右翼祖國聯(lián)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人黨主導的執(zhí)政聯(lián)盟上臺執(zhí)政,隨后立陶宛對華政策風格明顯轉向激進。拜登政府上臺執(zhí)政后,打著共同價值觀等旗號拉攏歐洲等地區(qū)國家組建反華聯(lián)盟,立陶宛成為歐洲國家中的反華急先鋒。
  今年以來,立陶宛反華操作不斷。立議會2月通過有關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17+1)合作機制等決議。5月20日,立議會通過決議,干涉新疆問題。隨后,立外長蘭茨貝吉斯宣布正式退出“17+1”。繼宣布捐贈臺灣地區(qū)2萬劑阿斯利康疫苗后,當?shù)貢r間6月30日,立陶宛外長加布里埃烏斯·蘭茨貝爾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又宣布,該國正規(guī)劃在臺灣等東南亞地區(qū)成立“代表處”。他還辯解稱,此舉并非是反對中國大陸,而是要“避免經(jīng)濟上的依賴,會在政治上受制于中國大陸”。
臺灣當局7月20日宣布,經(jīng)與立陶宛方面協(xié)商后將在立首都設立“代表處”。
臺媒報道稱,立陶宛外長早在6月30日就宣布,計劃在臺灣等東南亞地區(qū)成立“代表處”。這番言論引起了中方的強烈反對,之后立陶宛的經(jīng)濟與創(chuàng)新部長阿莫納伊特也來煽風點火,在7月5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預計在今年10月到11月,在臺灣設立“辦事處”,而且阿莫納伊特還透露,目前立陶宛政府正在進行相關的立法程序。在被問及是否會激怒中國時,她還揚言,不害怕會遭到中國大陸的制裁。
為何一再挑戰(zhàn)中方底線?
專家認為,立陶宛在臺灣問題上的拙劣表演背后有美國的慫恿默許,其一系列反華操作都與美國有直接關系。
  立陶宛在軍事上同美國聯(lián)系密切。去年12月,立陶宛與美國簽署合同,增購價值1000萬美元的“標槍”中程反坦克導彈系統(tǒng)。立陶宛在2002年曾成為首個從美國采購該型號導彈的國家。
  據(jù)新華社報道,立陶宛總統(tǒng)吉塔納斯·瑙塞達在2019年競選時曾強烈支持美國加強在其境內(nèi)部署的軍事力量,希望用以“威懾俄羅斯”。他還支持鄰國波蘭邀請美國在境內(nèi)設永久性軍事基地的要求。
  崔洪建表示,立陶宛作為北約成員國,對美國有較強的“安全依賴”。2014年烏克蘭危機之后,立陶宛認為同俄羅斯之間“安全關系緊張”。美國則對此加以利用,和北約成員國在波羅的海開展了多次軍事演習,這表面上是想給波羅的海國家提供安全感,但實際上進一步強化了波羅的海國家與俄羅斯的對立情緒。
  從目前整體背景來看,立陶宛是在和中國制造一些矛盾和事端,想以此來向美國示好。
  周永生認為,美英等國在歐洲和西方發(fā)達國家中煽風點火,企圖建立國際反華陣線。立陶宛愿意選邊站隊,實際上還是一種冷戰(zhàn)意識和對壘意識在作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