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范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日前公布了最新民調進度,其中自認為是“臺灣人”的比例持續(xù)超過六成,遠遠超過“既是臺灣人又是中國人”的31.4%,而在兩岸“統(tǒng)獨”立場上,選擇“維持現狀后再決定”的依然最多,有28.2%,至于選擇“永遠維持現狀”的也有27.5%。
值得關注的是,民調顯示有超過四分之一比率、25.8%的臺灣民眾選擇了“偏向獨立”,創(chuàng)下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自1990年代開始進行這項系列調查以來的新高。對于這樣的數字變化,有的人認為極有代表意義、也有的人認為看看就好,盡管見仁見智,但對于關心兩岸發(fā)展的人來說仍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臺灣意識”與“臺灣認同”影響兩岸認同
在本土化運動的脈絡之下,不論是“本土化”還是“臺灣化”,或是“去中國化”,其核心的認同都是“臺灣認同”,而在臺灣本土化運動下的“臺灣主體意識”,加上“臺灣自主意識”,使臺灣內部對于兩岸政治定位的看法出現了不同的主張。
首先是從兩岸關系的基本原則來說,臺灣內部政治轉型的蛻變?yōu)楸就粱?、臺獨化的運動,外在包裝則以所謂的民意為掩飾,從主張“一中”的臺灣變化為主張“兩國”的臺灣。
其次,從兩岸關系的最終目標而言,從主張“兩岸統(tǒng)一”的臺灣變成主張“兩岸分裂”的臺灣,兩岸轉變成為臺灣與大陸之間的主權沖突,大陸對于臺灣民眾來說,逐漸成為一個外在的“他者”。
其實,民進黨在兩岸的自我定位并非自始自終都是基于“臺獨黨綱”的,在其黨內也并非沒有分歧,是經過一段的時間才凝聚而成的主張,其存廢也經過幾番波折。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其臺灣認同非常強烈,其自我定位的基礎就是“臺灣”,在“臺獨黨綱”之后,接著在“臺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中也體現出“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等的見解。
蔡英文上臺后,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臺灣獨立”在選舉操作下,以“愛臺灣”與“臺灣主體意識”來借殼上市,作為一個操弄民眾情緒的“假議題”本質越發(fā)明顯。
盡管民進黨當局仍然延續(xù)將臺灣視為“主權獨立”的見解,但他們?yōu)榱四軌蛟谶x舉中獲勝,在爭取廣大中間選民支持基礎的需求下也明確指出,臺灣地區(qū)“憲法”是臺灣社會與各黨派目前所能夠接受的最大公分母與最大公約數,雖然不滿意、但還可以接受,并表示這也符合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與“正常國家決議文”的精神。
所以可以看到,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頻頻以“臺灣已主權獨立,名字叫做中華民國、不必再獨立”的“現狀”來對“死忠”支持者做交代,并用“中華民國臺灣”這個“掛羊頭賣狗肉”的奇特稱呼,并在有意無意中以之為名目持續(xù)推動其“以修憲為名義的法理臺獨”動作。
“臺獨”意識下的兩岸定位
近年兩岸雙方之間出現了新的難題,敵對意識愈來愈強,臺灣民眾在社會心理上“反中國化”的心理已有相當的基礎。在臺灣內部,與大陸的對立氣氛形成一定的氛圍,目前在臺灣,對于“一個中國”原則的反對是有兩個層次的,需要在論述上將之各個擊破。
第一個層次是從根本上反對兩岸是一個國家,“臺海兩岸一邊一國”是此一觀念的清楚寫照,所有論及兩岸是“一個國家”的制度設計、定位和名稱,都在反對之列,不論現在或將來,不論“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制度設計是否寬大、有無考慮臺灣社會的具體情況,都認為沒有妥協(xié)的空間。
第二個層次則是反對大陸政府與體制,更反對在臺灣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人,認為只有自認為是臺灣人,才是做自己的主人,更極端地認為那些住在臺灣、但還說自己是中國人的人,就是不愛臺灣。
由此可見,對于“臺獨”意識與臺灣本土意識下的兩岸定位,雖然“臺獨黨綱”中并無明確指出兩岸的相互定位為何,但“臺獨黨綱”清楚的自我定位,卻也間接描繪出了他們所認為的兩岸關系是如何,因此極力主張與推動“臺灣問題的國際化”,欲以之來追求其“外交”突破,以及參與國際組織、尋求臺灣的“國際地位”,其“臺獨”傾向使得民進黨把大陸視為想武力統(tǒng)一臺灣的“外在敵人”。
也因為這樣,所以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便將大陸給視為是臺灣最大的安全威脅,而在大陸崛起、解放軍現代化與兩岸軍力明顯失衡的發(fā)展態(tài)勢下,為了要能夠抵抗這個日漸壯大的威脅,就必須要一面倒的“聯美抗中”、“倚美制陸”了,配合美軍部署發(fā)展更具嚇阻力的攻勢防御,因此有了以“重層嚇阻”撐到美軍來援、還有協(xié)同美軍進行“逆登陸”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設計。
在這個邏輯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的安全戰(zhàn)略會比較偏好一些具備主動攻擊能力的武器,而從特朗普與拜登政府的對臺軍售和美臺軍事交流項目也能發(fā)現,其實美國對此是采取“只能做、不能說”的態(tài)度,因為很多美國賣給臺灣的武器(比如肩射型刺針導彈)、近來被披露的多項美臺軍事合作議題,都早已超出過去“臺灣關系法”中所規(guī)范的“僅售臺防衛(wèi)性武器”限制。
多數臺灣民眾仍不了解大陸統(tǒng)一的決心
而在“臺灣認同”已經逐漸成為臺灣民眾主流認知的情況下,臺灣民眾對于兩岸和平的看法則顯示了對大陸政治紅線判斷的明顯依賴。從一些研究與民調中可以得知,“臺灣認同”這個趨勢是會繼續(xù)持續(xù)的,因為這樣的情感認知,感性上也更為偏向“獨立“的路線,但是戰(zhàn)爭風險仍然是臺灣民眾最在意的變數。
由于兩岸的戰(zhàn)爭風險,多數臺灣民眾在實際的臺灣未來選擇上,仍然偏好相對安全的廣義維持現狀,認為愿意冒戰(zhàn)爭風險爭取“法理獨立“的臺灣民眾并不是主流,甚至在實際的投票行為與政黨認同選擇上,這種務實的看法仍是臺灣民眾的主流意見。
在這種自認為“比較安全的選擇”下,多數臺灣民眾認為大陸對臺灣動武的可能性極低,認為只要不選擇“獨立“,則兩岸發(fā)生戰(zhàn)爭就不太可能,即使多數臺灣民眾都認為兩岸軍力失衡是對臺灣的威脅、甚至認為臺灣已不具備抵御解放軍武力行動的能力,但是只要臺灣不走“法理臺獨”,那么在美國的“庇佑”下,大陸是不會貿然去使用解放軍這個極具威脅的武力工具的。
可見,在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一昧親美,以“臺灣認同”為工具、炒作美臺關系史上最佳的誤導,以及臺灣民眾對于維持“現狀”的“自我感覺良好”下,多數臺灣民眾還是不了解中國大陸對于兩岸統(tǒng)一道路、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復興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