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商周到隋唐,2400年歷史用1600字講完,只提秦始皇、漢武帝等寥寥數(shù)人,《史記》、三國、南北朝、貞觀之治、安史之亂統(tǒng)統(tǒng)不見。這出自臺灣9月開學使用的初二年級歷史教科書。
近日,有歷史教師投書島內(nèi)《中國時報》,稱中國史教學已被簡化到“令人發(fā)指”的程度。那么,中國史教育如何變成今天這番模樣,背后又有當權(quán)者的哪些算計?

一變再變的歷史課綱
臺灣歷史教科書以前不是這個樣的。
1949年國民黨退往臺灣。蔣氏父子治臺時期,臺灣歷史教科書體現(xiàn)的是大中華史觀與中國人精神,客觀上起到維護中華史觀、導正人心、反對“臺獨”的作用。
待李登輝上臺后,臺灣的歷史教科書開始調(diào)整。1999年歷史課綱中,“臺灣史”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附屬于“中國史”。這就是所謂的“同心圓史觀”,以臺灣為圓心,往外延至“中國”,再往外是世界。臺灣是小圓,“中國”是中圓,世界是大圓。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執(zhí)政以來,臺灣史開始脫離中國史而獨立成冊,中國史與臺灣史被人為割裂,并開始使用教科書《認識臺灣》,書中刻意淡化“中國意識”,強調(diào)“臺灣主體意識”與“日本殖民統(tǒng)治有功論”。
馬英九時期曾試圖微調(diào)歷史課綱,將“日本統(tǒng)治”改為“日本殖民統(tǒng)治”、“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多元文化發(fā)展”改為“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fā)展”,“慰安婦”改為“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等。這番撥亂反正引發(fā)民進黨不滿,課綱微調(diào)成了馬英九的“罪狀”。
2016年蔡英文上臺后,立刻推翻前任的微調(diào),主導推動“12年‘國民’教育歷史新課綱”。其最大變化在于中國史不再采取傳統(tǒng)的編年體方式教學,而是提倡“在東亞歷史的脈絡(luò)中討論中國史”,企圖把中國史推向區(qū)域史、世界史的范疇。

去脈絡(luò)化、去政治化、去中國化
“12年‘國民’教育歷史新課綱”自上路以來就非議不斷。
以文首遭歷史老師詬病的初中歷史課綱為例。初中歷史教學分上下兩冊,按原先課綱要求,上冊從中國早期文明起源、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一直講到元明清。下冊則從晚清變局、民初政局、中共崛起、北伐統(tǒng)一中國到抗日戰(zhàn)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等。
在新課綱中,中國史雖然保留兩冊體量,但政治史內(nèi)容大量減少。以上冊“從商周到明清時期”為例,內(nèi)容分為兩個主題:一是“古代中國”從商周到漢唐,包括“從商周封建到秦漢帝國”“從魏晉世族社會到唐宋庶民社會”“漢晉之際不同民族差異與互動”“漢唐之間交通拓展與文化交流”等;二是“世界網(wǎng)絡(luò)中的近代東亞”談宋元明清,包括“宋元明清時期國際互動”“明清時期物種與技術(shù)交流”“明清時期西方文化傳入”與“明清時期東方文化輸出”。
只有一冊的高中中國史,除解釋“為何要在東亞歷史脈絡(luò)討論中國史”外,只剩下“國家與社會”“人群移動”“現(xiàn)代化歷程”3個主題。由此可見,在新課綱中,中國史演進由“一條線”被分割成”一塊塊”,“去脈絡(luò)化”“去政治化”意圖非常明顯。
至于當局教育部門所提倡的“在東亞歷史的脈絡(luò)中討論中國史”,則直接將宋元明清歸入“世界網(wǎng)絡(luò)中的近代東亞”,以期“去中國化”。東亞史是區(qū)域史,中國史是國別史,這番操作是把中國史往區(qū)域史方向靠攏,甚至是指向世界史。顯然,教育部門將東亞史當作“稀釋”中國史的工具。

“溺愛臺灣史,虐待中國史”
與此同時,臺灣史在歷史教育中的分量一點點增加。與中國史初中、高中各學一輪不同,臺灣史是小學、初中、高中各讀一輪。雖然臺灣史內(nèi)容少、中國史內(nèi)容多,但新課綱下將歷史教學均分為臺灣、東亞、世界三塊。如此一來,用島內(nèi)教師的話說,就是“溺愛臺灣史,虐待中國史”。
更嚴重的是,臺灣史教材基本延續(xù)《認識臺灣》的史觀,以“去中”為基調(diào),將鄭成功收復臺灣稱為“奪取臺灣”;在血緣、文化上強調(diào)臺灣與南島(南太平洋島國)的“淵源”;美化50年日本殖民統(tǒng)治,稱之為“在社會、政治、經(jīng)濟或文化等各個層面上,接觸到前所未有的新體驗”,并刻意減少日本殖民時期掠奪島內(nèi)資源、欺壓民眾的內(nèi)容。
與此同時,就是弱化文言文教學。2017年,當局教育部門課程審議會提議,把高中文言文比例從原先45%至55%降到30%,必學篇目由20篇減到10篇。通過網(wǎng)絡(luò)投票選出的文章中,除范仲淹《岳陽樓記》、蘇軾《赤壁賦》、陶淵明《桃花源記》及司馬遷《鴻門宴》外,其余6篇文言文都與臺灣相關(guān),但無論從文字、內(nèi)容與境界而言,都與大家之作相去甚遠。
值得注意的是,連戰(zhàn)祖父、臺灣愛國志士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序》,過去長期收于教科書中。此番由于文中提到“開山撫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等,被認為“不合時宜”,未能入圍教材。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當飛機廣播我們正飛越長江時,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下來了。這是我小學課本中一直存在的長江,我以為這輩子都不會見到。”一位臺灣同胞述說他1990年首次到大陸時的感受。
曾幾何時,臺灣教科書中提到,“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然而在一輪輪的修改課綱后,作為兩岸紐帶的中國史,在島內(nèi)年輕人身上的印記越來越少。
清代龔自珍提到,“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因此媒體稱這是“失憶工程”。民進黨一直認為,臺灣年輕人與大陸感情淡漠甚至支持“臺獨”,是其天性使然,也就是他們口中的“天然獨”。實際上,浸染在“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中的臺灣青年,確實會對兩岸定位有錯誤的認識。這些教科書越拖“獨”害越深,臺灣社會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我們常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其中就有中華文化浸潤之功。收到過島內(nèi)郵件,開頭“敬啟者”,文末“順頌大安”,傳統(tǒng)文化顯示在點滴之間。因此,不管綠營人士是否愿意承認,中華文化、中國歷史始終是臺灣不可或缺的軟實力,也是長期以來聯(lián)系兩岸民眾情感、關(guān)鍵時期能緩和激烈情緒的黏合劑。說白了,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因此,倘若民進黨當局繼續(xù)政治掛帥、以一己之私修改歷史課綱,大陸民眾對臺灣文化親近感將逐漸消失,而臺灣在中華文化圈乃至世界舞臺上的語言及文化優(yōu)勢,也將處在風雨飄搖中,這豈不令人遺憾?
圖片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