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敷出
1111人力銀行調查發(fā)現(xiàn),高達八成的上班族背負貸款壓力,其中僅12.58%的人還完貸款脫離苦海,還有67.01%的人仍走在還款的路上,主要有房貸、信用貸款/卡債、就學貸款。而參與調查的上班族,平均還有超過228萬元的貸款尚未償還。
而根據(jù)臺灣行政機構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2017年全臺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22032元,臺北更高達29245元。根據(jù)臺灣yes123求職網今年對青年勞工“每月財務狀況”的調查,約七成的臺灣青年過著收支相抵甚至入不敷出的生活。
臺灣年輕人中流行“30歲前賺夠第一桶金(100萬元)”的說法,調查中僅有2.8%的青年勞工存款達標。他們個人名下的存款平均只有17萬元,還有15.4%的人說自己沒有存款。相反,超過五成的青年透露目前“有負債”,其中近四成屬于“有負債,而且造成沉重經濟壓力”。主要源自學貸和信用貸款/卡債。相比1111人力銀行針對上班族整體的調查,青年勞工負擔房貸的比例不算高,因為很多人根本不敢想。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臺灣房價進入狂飆期,幾年間數(shù)倍躥升的房價,已經讓市民喘不過氣。1989年,5萬名“無殼蝸牛”自發(fā)上街抗議,并夜宿全臺地價首屈一指的忠孝東路,創(chuàng)下當時臺灣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社會運動紀錄。
30年過去,當局所承諾的房屋改革成效不彰,民眾的怒吼飄散在風中。長期停滯的低薪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買房仍是民眾心頭之痛。

制圖:彭翰飛
據(jù)統(tǒng)計,2018年第四季度全臺房價所得比(代表民眾要花多少年可支配所得才能買到一戶住宅)為8.57倍,六都中房價所得比最高的臺北則為13.86倍。這就是說臺灣民眾平均要8.57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房子,而在臺北要13.86年。
另一項衡量房價承受能力的指標是貸款負擔率,比例越大表示房價負擔能力越低,負擔率低于30%為可合理負擔,大于等于50%則是負擔能力過低。2018年第四季度全臺這一數(shù)字為35.12%,說明房價負擔能力仍然略低。
婚戀無力
大陸婚戀市場動輒標榜“有房有車”,在臺灣,車倒不一定多講究,但房子還是期望之中的選項。多少準岳父一句,“有房了嗎”?真讓小年輕傷了心。瞧瞧上面的經濟賬,買房真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實現(xiàn),就算每月租金也快要讓人脫層皮?;槁??就暫時不要想了。
財務安全?成長投資?育兒基金?好像都在無法觸及的世界。更悲傷的是,很多人連發(fā)展感情的必要時間都沒有。根據(jù)最新調查,臺灣青年勞工平均“日工時”為9.2小時,其中工作在10小時(含)以上的超過三分之一。衡量目前的上班時長,近七成的年輕人坦言,擔心自己過勞。
年輕人被工作掏空,陷入窮忙狀態(tài),變成別人口中的“青貧族”,這大概是很多“厭世代”的共同困境。
在都市職場中站穩(wěn)腳跟如此之難,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下,不少人選擇了晚婚遲育乃至不婚不生。臺灣人平均初婚年齡不斷延后,2017年,男性平均為32歲,女性平均為30歲,且女性生育頭胎平均年齡已超過30歲。

制圖:彭翰飛
最新調查顯示,臺灣處于生育年齡(20至44歲)的婦女中,有生育意愿者不足四成。在20至29歲未生育年輕女性中,超過六成人認為不生育沒關系。
這對臺灣的生育率影響深遠。早在1984年,臺灣總生育率已低于人口替代水平的2.1,臺灣人口數(shù)開始隨世代更替走下坡路,近年持續(xù)在1.0至1.2間低位徘徊。2010年出生率更跌至0.895,僅有16.7萬名嬰兒出生。
合理房價、收入增加、友善育兒政策和措施,都是提升女性生育率的應有之義,臺當局的表現(xiàn)卻難令人接受。

制圖:彭翰飛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臺灣的少子化趨勢將仍持續(xù)。另一方面,老齡化也愈演愈烈。2018年底,臺灣戶籍登記人口約為2358萬人,工作年齡人口(15至64歲青壯年)占比為72.52%,占總人口比例創(chuàng)近10年新低。65歲以上者約有343萬人,占14.56%,顯示老齡化現(xiàn)象嚴重。
臺灣高齡勞動力目前逐年增加,2013年45至64歲中高齡人口占工作人口的36.1%,到2020年,預計占到42%左右,臺灣產業(yè)結構將受到嚴峻考驗。隨著老齡化加劇,臺灣社會扶老比將繼續(xù)上升,民眾的撫養(yǎng)負擔將更加沉重。
2014年,臺灣年輕人做著“睡一覺起來,臺灣就不一樣了”的夢,試圖以社會運動沖破社會天花板。
事實證明其橫沖直撞的虛妄,世界并沒有變得更好,他們受盡了利用和欺騙,而厭世感才是他們感知的真實。(文/東籬舊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