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籌組“臺灣民眾黨”,同一天林昶佐宣布退出“時代力量”黨,前一天則是大陸宣布暫停陸客赴臺個人游。三件事看似各自獨立,彼此卻具有因果關系。三件事的發(fā)展,打破了“個人可以超越政黨”的神話,也證明了當年“太陽花學運”的天真。只是,這件事賠上了臺灣五年正常發(fā)展的機運,讓人唏噓。
和蔡英文一樣,柯文哲和林昶佐都是“太陽花學運”的收割者。當年,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體制外改革的理想,把他們送上了政治要津。然而,臺灣“新政治”的“陽光大道”并未就此展開,五年過去,只見政治愈發(fā)虛無而混亂。蔡英文的改革神話已經吹破,“白色力量”現在要到處尋求依靠,“時代力量”則無法擺脫“大綠”的喂養(yǎng)而瀕于崩裂。

左二
林昶佐日前
退出“時代力量”,
稱支持蔡英文連任
從林飛帆改投民進黨擔任副秘書長,到黃國昌揭弊私煙案卻導致“時代力量”遭綠營裂解,皆顯示“太陽花學運”的附庸本質,不過是民進黨“反中奪權”大戰(zhàn)略底下的棋子。“時代力量”稍有不忠于民進黨或不利于蔡“政府”,都將因“背叛”而遭到嚴懲。“太陽花學運”成就了柯文哲與蔡英文,最終證明了這只是政客斗爭操弄的棋子。

“太陽花學運”最關鍵的兩項訴求,其一是返還“立法院”,改革密室政治;其二是阻擋“兩岸服貿協(xié)議”的通過。但民進黨完全“執(zhí)政”后,“立法院”卻成為綠營的禁臠,獨裁霸道專斷,對基本的民主法制都胡亂踐踏。“兩岸服貿協(xié)議”被擋下后,蔡“政府”始終拿不出應對兩岸新情勢的交往之道,當時要求制定的“兩岸協(xié)議監(jiān)督條例”,至今亦毫無審議之意。當年帶頭“反服貿”的學者鄭秀玲,如今正等著遞補“時力立委”高璐•以用遭開除后的“不分區(qū)立委”席次,持續(xù)扮演兩岸互動的絆腳石。這些發(fā)展,說明當年所謂“公民不服從運動”、“青年覺醒”其實都是騙局,都只是為民進黨奪權抬轎的墊腳石。五年來,年輕世代的困境并未改善,反而愈形惡化。

2011年大陸開放陸客個人游試點,2015年擴大到47個城市,這都是馬“政府”促進兩岸交流的成果。蔡英文“執(zhí)政”后反其道而行,陸客減少自是必然,個人游叫停也是預料中事。但蔡“政府”不反省其兩岸政策失當,卻指責對岸“把觀光客當政治工具”,豈非本末倒置?事實上,北京這次喊停個人游,除因明年大選敏感,也是對蔡“政府”推“國安五法”煽動對大陸敵意采取反制,更與蔡“政府”一再高調挺香港“反送中”有關。盡管“太陽花”日漸萎頓,卻持續(xù)牽動兩岸三地的惡斗亂局,令人無奈。

柯文哲此刻組黨,否定了他宣稱自己可以“超越政黨”的狂言,也催化了“時代力量”的裂解。問題是,“臺灣民眾黨”能否成為“第三勢力”的主導者,仍有待檢驗?;仡櫯_灣政黨發(fā)展史,幾十年來從親民黨、“臺聯(lián)”黨到“時代力量”,多半都成為個人型政黨,往往隨著政治人物信用蕩然而“人去黨息”。“臺民黨”迄今看不到理念,目前仍只是個“柯黨”;一旦柯文哲光環(huán)消褪,該黨恐怕也就難以為繼。
柯文哲享有百分之二十民調的穩(wěn)定支持度,若不轉化為“立委”席次,在政治上似嫌“浪費”。但以當年“時代力量”之不可一世,在民進黨暗助下,僅勉強頂住三席“立委”,“臺灣民眾黨”能否取而代之,恐有疑問。臺灣地區(qū)目前的單一選區(qū)兩票制,不分區(qū)采取并立制設計,有利于大黨趨大,小黨則不易生存;除非兩大黨內斗裂解,小黨才可能有“借殼上市”的機會。這或許正是柯文哲要利用蔣渭水構建“似藍非中,似綠非獨”的想象,創(chuàng)建“臺灣民眾黨”的理由。但以臺灣民眾的政治敏銳,大家還會再上當嗎?

本文摘編自臺灣《聯(lián)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