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經濟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工業(yè)生產指數由去年10月最高的116.95,下跌到3月的103.82,跌幅達到9.8%,其中制造業(yè)生產指數更是由118.21下跌到104.48,大跌10.5%,其中電子零件下跌達到14.9%,主要與美中貿易戰(zhàn)與兩岸貿易減少有關。
受到中美貿易戰(zhàn)影響,今年第1季臺灣對美國出口大幅成長,達到20.0%,但是對大陸出口則下跌10.8%。雖然對美出口成長較高,但是因為對美出口只占臺灣總出口的11%,而對大陸出口則占41%,因此兩相抵消之下,造成第1季總出口負成長4.5%。當美國與大陸互相提高關稅時,直接沖擊大陸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大陸臺商自然受影響,因此臺商回頭來和臺灣采購零組件和半成品的數量就會減少,這是造成臺灣對大陸出口減少的最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從大陸出口到美國現在要被課很高的關稅,所以有些臺商就把訂單拿回臺灣生產,使得臺灣對美國出口大增。不過,由于臺灣對美國出口的基數遠小于臺灣對大陸的出口,而無法彌補臺灣對大陸出口的負成長,最終造成臺灣總出口的減少,這是對臺灣不利的地方。
在消費者信心指數方面,由去年1月的最高點87.69一路下滑到年底的最低點79.94,今年年初才回來一點。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的全年民間消費支出會和去年差不多,此一估計應該還算是合理。但是,今年第1季汽車業(yè)生產指數下跌很多,達到8.52%,汽車銷售減少通常代表民間的一般消費也會減少,因為擁有汽車的家庭其消費支出通常會比沒有汽車者高出許多。此外,我們看到第1季食品業(yè)的生產指數也在下跌,這也反映在消費者信心指數仍然偏低上面。而下半年"大選"開跑,政治更加紛擾,通常也會不利于消費支出。
在重要的采購經理人指數方面,指數也同樣的由去年6月的最高點58.3,下降到年底的44.8,現在雖然回來一些,但指數仍然低于代表樂觀的50,顯示多數的經理人對于今年的經濟仍然有很大的疑慮。此一疑慮一方面是受到國際經濟景氣不佳影響,因為全球幾個主要機構,幾乎都大幅調降今年全球的貿易和經濟成長率,因此企業(yè)的投資和采購都會變得較為保守。另一方面,今年下半年大選開跑,在大家無法確定明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是由誰當選的情況下,許多重要的政策也無法確定,例如兩岸關系與臺灣的經濟開放政策等等,通常企業(yè)的重大投資案也會先暫緩,因此我們也可以合理預期,今年的島內投資可能都會放緩。
在今年出口成長放緩、工業(yè)生產指數表現不佳、及消費信心與投資信心不足的情況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可能也會受到影響,這幾天中經院和臺經院公布對于今年臺灣經濟成長率的估計分別為2.15%和2.13%,但是我們認為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會達不到2%的水平。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訊息都是不好的,比方說,受到中美貿易戰(zhàn)影響,有許多大陸臺商考慮把企業(yè)移出大陸,其中有一些已經決定回到臺灣投資,因此最近企業(yè)回臺投資增加很多,這的確是一個正面的消息。我們要特別指出,產業(yè)界關心的“五缺”問題,還是要解決,因此臺當局應該更積極協助廠商尋找土地,還有水電、人才等問題。
另外一個不確定因素是,中美兩國經過多次協商,可能找到一個能解決問題的方案,來結束雙方的貿易戰(zhàn)。但是,無論如何,雙方不容易在短期內就把彼此已經提高的關稅,再降回原來的水平,所以短期內臺灣受到的出口影響,可能還會持續(xù),企業(yè)與臺當局都應該要小心因應。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