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4月7日,臺北中山堂廣場,臺灣各界上千名觀禮民眾參與了“己亥年恭拜軒轅黃帝大典”。同樣是遵循古禮,同樣是隆重祭拜。
這絕非偶然。2012年至2016年,馬英九每年都會在臺北遙祭黃帝陵。2012年至2019年,每年清明節(jié),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都帶領臺灣青年人來黃帝陵祭祀。
精神故土的價值就是,無論你人在哪里,黃帝陵都在你心里。
軒轅廟里有塊碑,記錄了一個跨越60多年的故事。
1946年,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臺灣光復回到祖國。臺灣仕紳林獻堂、丘念臺等12人組成的“臺灣光復致敬團”,先到南京,再飛西安,擬前往黃帝陵,告祭軒轅始祖,喜慶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在由西安赴黃陵縣祭陵途中,因雨受阻,“臺灣光復致敬團”遂于當年的9月12日在耀縣中山中學的體育館設祭壇遙祭黃帝陵。禮成后,代表團成員淚灑衣襟,踏上返臺歸程。
2009年9月12日,原“光復致敬團”的后代組成謁黃帝陵團,聚首黃帝陵前,祭拜后,將刻有原“光復致敬團”祭文的石碑,敬立于軒轅廟院內(nèi),完成了祖輩遺愿。
軒轅廟里的石碑何止如此。
孫中山先生題詩立于此,“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chuàng)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惟有我先。”蔣介石在1942年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至今立于此。
每年,臺灣前來橋山祭拜的同胞絡繹不絕。同袍與祭,共申民族精神。
香港回歸那年,澳門回歸那年,皆立碑于此。人們一定期待著,兩岸統(tǒng)一之時,在此立碑告慰中華民族人文初祖。
五
以炎黃子孫自居,是全民族共識。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先生這首自題小像,情真意切,故園風雨如晦之際,以血自薦軒轅。
漫步黃帝陵間,黃帝手植柏、漢武掛甲柏、明洪武年御制祝文、清朝滿漢雙文御制祝文,孫中山、毛澤東、蔣中正的祭文碑刻,香港回歸紀念碑、澳門回歸紀念碑……五千年文明撲面而來。
那些風雨如晦的日子、蕩氣回腸的日子、坎坷的日子、澎湃的日子、異族入侵的日子、自強自立的日子……指向同一個日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日子。
到那時人們回望,會發(fā)現(xiàn)根在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