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難逃
有人會問,說了半天,蘇貞昌是副盟主,盟主是誰?
鑒于“蘇系”人馬一個都沒有“入閣”,臺灣競爭力論壇執(zhí)行長謝明輝認為,“行政院”基本上又是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主導,實際就是幫助其競選連任的“看守內(nèi)閣”。
說到底,民進黨并沒有認真檢討“九合一”敗選的深層原因。在臺當局那里,仍以選舉作為首要考量,以穩(wěn)住領導地位為第一要務。至于顧民生拼經(jīng)濟云云,念茲不一定在茲,但先放放,料也無妨。
問題是,騙術后面透露的是心術。選舉上臺也罷,政治任命也好,最主要還是看有沒有為民眾謀福祉的誠意,能否真正獲得主流民意的擁護和支持。在兩岸問題上,臺當局不是動輒打著“主流民意”的幌子說事么?可能之前島內(nèi)選民太健忘,或者太容易選擇原諒。看看臺灣政壇這些年——花言巧語騙上臺,演砸了下臺一鞠躬,然后粉墨重施“前度劉郎今又來”——類似的三部曲,為何一再上演?
有人嘗到了甜頭,島內(nèi)政風卻陷入惡性循環(huán)。選舉時奉民意為圣旨,選舉后則視之如廁紙。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了民進黨當局為何干話連篇。看似無心之失,其實勢有必然。因為心里沒有老百姓,一禿嚕嘴就倒出來心底話。蘇貞昌的前任賴清德,一句“務實的臺獨工作者”,讓被代表的島內(nèi)民眾為之擔驚受怕不已。臺灣照護人員工薪低,他不問實情,張嘴就答,當“做功德”好了,被網(wǎng)友譏封為“功德院長”?;鹆Πl(fā)電燒煤,民眾擔憂污染空氣,為了替當局辯護解套,他竟然拍胸脯保證說,電廠燒的是“干凈的煤”。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套用陳水扁的名言,可謂是“罄竹難書”。兩岸關系捍格不前、核電爭議一意孤行、島內(nèi)空污束手無策、“轉(zhuǎn)型正義”掛羊頭賣狗肉,面對民意沸騰,依然我行我素。漸漸回過味來的民眾,開始用心琢磨一句話,“民進黨不倒,臺灣不會好”。此話在“九合一”選舉的高雄流行一時,多為媒體報道。你倒怕,原形畢露,實在是,法眼難逃。2020年選舉,真的還能照葫蘆畫瓢?
有島內(nèi)媒體細數(shù),蔡英文上任不滿3年,已兩度更換“閣揆”。如今由選舉落選者“組閣”,對勝選者行使政策主導權,不但邏輯錯亂,外界也將張大眼睛檢驗。面對明年選舉壓力、黨內(nèi)派系資源爭奪與政策路線的拉扯,蘇貞昌縱有馮婦之勇,也要做炊飯的巧婦,難。再聯(lián)想到賴清德們雖敗不傷,并不會神隱太久。可見日光之下,并無新事。“失敗者聯(lián)盟”主演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之老套劇情,還將一再在島內(nèi)上演。(人民日報海外版 任成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