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今年的“九合一”縣市長選舉,既“熱”又“冷”,可謂冰火兩重天。以臺北、新北、高雄為代表的選區(qū),選情未必緊繃,但輿情炒得火熱,各類議題、事件、熱點言論接二連三,你方唱罷我登場,但在其它一些縣市,如臺中、彰化、嘉義市等地,盡管選情膠著、懸念叢生,但選戰(zhàn)議題總是炒不起來。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網絡時代選舉輿情的“集聚效應”,即全臺輿論不斷聚焦在那些會利用社交媒體造勢、擅長制造網絡議題的選區(qū),造成熱者愈熱、冷者愈冷。而這一現(xiàn)象也造就了近期臺灣輿論的“流量擔當”或新政治偶像。除了柯文哲之外,國民黨高雄市長參選人韓國瑜、新北市長參選人侯友宜就是其中典型人物。
韓國瑜、侯友宜所掀起的對國民黨新一代“戰(zhàn)將”的討論,自從今年5月起就受到臺灣媒體的注意。這種本土、接地氣、戰(zhàn)力強的“非典型國民黨”選戰(zhàn)風格,一經產生就引發(fā)輿論熱議,而且一發(fā)不可收拾,再加上近兩個月來經過“823水災”、“促轉會丑聞”等一系列事件發(fā)酵,對選情產生了重要影響。
泛藍群眾從“戰(zhàn)將”身上看到了國民黨再起的希望,中南部疏松已久的基本盤已經出現(xiàn)了慢慢回歸、士氣凝聚的跡象,綠營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焦慮,“躺著選”恐變成“躺著喘”,直到近期,一些中南部縣市長參選人才慢慢找回打選戰(zhàn)的感覺。
正因為韓國瑜、侯友宜等“戰(zhàn)將”脫穎而出,輿論中不少觀點預測,“九合一”選舉結束后,若國民黨在新北、高雄打出漂亮一仗,這兩人甚至不排除有躋身國民黨高層,甚至問鼎黨主席的聲望。事實上,除了韓國瑜、侯友宜外,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江啟臣、“立委”蔣萬安,再加上在網絡上頗有人氣的臺南市議員謝龍介,國民黨新一代政治明星梯隊已經隱然浮現(xiàn)。
之所以“戰(zhàn)將”會讓藍營乃至臺灣輿論眼前一亮,關鍵在于這種有戰(zhàn)力、有口才、接地氣的形象,與國民黨傳統(tǒng)政治人物形象與眾不同。在這之前,國民黨傳統(tǒng)政治人物長期以來只有三種形象:一是“黨國大佬型”,即蔣經國、李登輝時期體制內培養(yǎng)的政務官或地方首長,二是“地方大佬型”,即地方派系首腦及其傳人,三是“儒帥型”,即大學教授、商界精英、專業(yè)學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