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部長”職務的吳茂昆,昨天下午主持召開第二次會議。吳茂昆會前受訪時還信心滿滿地表示,昨日的咨詢會討論完后,這兩天就會決定是否發(fā)給管中閔聘書,“我不希望再拖下去”。但會議進行約五小時,吳茂昆于晚間九時許離開“教育部”時,媒體記者問及會議是否有結論,吳茂昆卻不發(fā)一語,隨即上車離開;隨后記者也追問是否仍會于這周有結果,吳茂昆回答:“應該會,在等最后的數(shù)據(jù)。”
“管案”是否很復雜?其實并不,因為已經(jīng)發(fā)酵了三個多月,是非曲直,都已一目了然。但蔡當局還在拖下去,可能有難言之隱。按照蔡當局的意圖,一定要“卡管”、“拔管”,這除了是要占領臺大這個高教陣地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卡”住兩岸文教交流,并反制大陸的“三十一條”惠臺措施,警告要到大陸任教的教授,以后就沒有機會回臺灣當官,甚至還不能出任公立大學的管理職務,如校長、院長或系主任等。
蔡當局以為曾經(jīng)在扼殺課綱微調(diào)一役得手的“教育部”前部長潘文忠,可以“照辦煮碗”,易如反掌、快刀斬亂麻地完成任務。誰知他只是“國教”出身,對高教業(yè)務不熟,“小孩做大人的事”,將事情搞砸了,而且還給社會留下了不良印象,而潘文忠也“有自知之明”,只得掛冠求去。蔡當局以為提名同樣是帶有“臺獨”理念,而且更是“高教”出身,還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吳茂昆,可能會盡快解決。但豈止他一就職,各種“爆料”就接踵而來??磥?,吳茂昆的情況比管中閔更嚴重,因為管中閔只是沒有回避,充其量也只是行政違規(guī),吳茂昆被“爆”之“料”倘屬實,就不單止是行政違規(guī),而且可能還帶有刑事犯法。
這就是吳茂昆的困境。一個問題更嚴重的人,已經(jīng)喪失公信力,如何去處理問題輕微,甚至清白的管中閔?“教育部長”本來就需要具有較高的教育道德標準,但卻是帶有教育道德瑕疵,由這樣的人作出的裁判,有誰人相信是公正公平的?
這與民進黨前輩當年的“原罪”不同。他們都是道貌岸然,個人道德難以被人抓住把柄,其所涉之“罪”都是戡亂動員時期的“叛國”等罪,亦即政治犯罪、良心犯罪、思想犯罪;在解除“戒嚴”,廢除“刑法”一百條之后,反而都成了政治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