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嘉義,車在一座紅磚門前停下。陪同的劉小姐說,這里是吳鳳公園,大家可以小憩方便一下。我心里一震,早就聽說吳鳳舍身取義的故事,今天終于看到他的紀念地了。然而,當我邁進公園的時候,一股失望情緒卻涌上心頭。
公園里空無一人,那幾幢紅磚紅瓦飛檐翹角的閩南民居建筑大門緊閉,門前雜草遍地,再往里走,更是雜草沒膝。一看就知道,這里有好長時間沒人打理了,是一個幾近廢棄的公園。我的心仿佛被揪了一下。吳鳳,這個當年為了漢番融合而獻出腦袋的人,今天的臺灣人真要把他清除出歷史記憶了嗎?
吳鳳祖籍福建平和縣,生于1699年。他5歲隨父母渡臺,居住諸羅縣大目根堡鹿麻莊(今嘉義縣中埔鄉(xiāng))。中埔鄉(xiāng)地處阿里山麓,當時有數(shù)十個臺灣少數(shù)民族部落。清代,處理漢番矛盾始終是一個治理臺灣的重大問題。清政府在“撫番”過程中,設(shè)立“番事通”處理最基層的漢番交往和糾紛。吳鳳從小隨父到番社經(jīng)商,懂番語、熟番俗,遂成為阿里山通事。擔任通事后,吳鳳處事公平,推動漢番交往和貿(mào)易,深得各番社信賴,從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通事48年之久,為了說服番社改變“出草”惡習(x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吳鳳去世后,被尊為“阿里山神”,嘉慶年間,漢番共建“阿里山忠王廟”祭祀?yún)区P。蔣介石到臺灣后為吳鳳廟題“舍生取義”匾額。
然而,近年來,吳鳳的尊榮卻隨著臺灣社會政治氛圍的變化而起伏。先是在1988年12月31日,阿里山鄒族部落青年以吳鳳事跡貶抑臺灣少數(shù)民族為由,拆毀了嘉義火車站廣場的吳鳳銅像。然后,吳鳳的事跡退出了中學(xué)教育,“吳鳳鄉(xiāng)”也改名為“阿里山鄉(xiāng)”。在改造歷史教科書,不斷去“中國化”的今天,宣楊吳鳳事跡的吳鳳公園遭到冷落,大概一點也不奇怪。
由吳鳳公園的清冷,我不由得想起另一個也與阿里山相關(guān)的人物。
在阿里山景區(qū),在那棵2300年樹齡被譽為新“神木”的紅檜樹不遠處,立著一塊“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這碑,當然是紀念一個日本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