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借“轉型正義”推動“去蔣”、“去中”,挑起族群對立,是此次事件的導火索。
其一,“轉型正義”導致孫、蔣銅像頻遭損壞。蔡英文上臺以后,力推“轉型正義”行“去中國化”之實,默認甚至鼓勵“臺獨”勢力對孫中山、蔣介石進行肆意丑化與凌辱。于是2017年以來,光是在臺南,就有左鎮(zhèn)、新營、玉井的蔣介石銅像被拆除,已被拉倒的孫中山銅像,連基座也在今年2月被拆掉。此外,近期還有基隆獅球嶺公園內的蔣銅像遭人斷頭斷手并切斷腳;新北市飛駝小區(qū)蔣銅像頭顱被砍、萬里鹿堀坪古道銅像也被人持斧頭“斬首”;北一女校園內蔣銅像遭人以垃圾袋套頭,銅像嘴部與頸部都被用膠帶貼住,臺北市內湖區(qū)也被發(fā)現(xiàn)有蔣的銅像被斷頭。
其二,制造族群對立終于自食其果。“臺獨”團體成員蒙面四處砍頭蔣介石銅像,還在網(wǎng)絡高調上傳“斬首”照片,這股惡質極端的氛圍正是民進黨“轉型正義”所催生,蔡當局對此沒有任何譴責或追查動作,導致藍營人士終于不堪忍受,才有了“你斬我偶像,我砍你神像”的報復行為。民進黨執(zhí)政以來,為獲取政治利益積極推動“轉型正義”,不斷挑撥階層、省籍矛盾,制造族群對立,過于極端的做法已讓臺灣社會矛盾呈現(xiàn)激化,使民間的憤怒升級為仇恨,這起突發(fā)事件背后正是臺灣社會撕裂嚴重的現(xiàn)況。蔡當局若執(zhí)迷不悟一意孤行,繼續(xù)推動“去中化”,沉迷于制造族群對立,未來這類事件只會越來越多,臺灣社會的民粹化只會越來越嚴重,民進黨當局終將會被其自己制造的怪物所反噬。
綠營長期“媚日去中”的“臺獨化”教育所造成的認同錯亂,是此次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其一,八田與一是日本殖民臺灣的工具。八田與一是日本在臺殖民時的一名水利工程師,很多人認為他對臺灣農(nóng)業(yè)有貢獻,但事實上,嘉南大圳最大的動機與貢獻,是解決日本本土的糧食缺口。嘉南大圳完工后的1930年代,臺灣稻米產(chǎn)量增產(chǎn)2.07倍,但當時臺灣人均稻米消費量卻比1910年代減少23.1%,大量的稻米都被運到日本供日本人食用,臺灣人只能吃“番薯簽”。若不是戰(zhàn)敗投降,日本在臺的建設仍會繼續(xù)為“母國”服務,而不是無償送給臺灣的禮物。正如黃智賢所說,所謂“八田與一精神,其實是殖民地悲痛的記憶”。
其二,從李登輝開始的“造神運動”終將八田與一“封神”。李登輝、陳水扁執(zhí)政以后,臺當局開始有意無意地抬高日本人占領臺灣期間的貢獻,以提升臺日關系達到“媚日去中”的目的,八田與一的“神格化”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刻意創(chuàng)造出來。李登輝時期推出的初中《認識臺灣》教科書,首次在課本中提到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使灌溉面積大增;此后,輿論開始出現(xiàn)愈來愈多肯定八田與一貢獻的論調。繼任領導人延續(xù)此風,陳水扁于2007年7月12日頒贈八田與一褒揚令。2008年馬英九就任前,前往烏山頭水庫參與八田與一追思會。2009年“總統(tǒng)”馬英九再次參加“八田追思音樂會”,還宣布編列經(jīng)費建立“八田與一紀念園區(qū)”。2011年,馬英九與民進黨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候選人蔡英文都公開頌揚八田與一的貢獻;同年,“八田與一紀念園區(qū)”開幕,馬英九前往致詞,前日本首相森喜朗及其率領的日本國會議員共同參加落成典禮。就這樣,從“臺獨”教科書到幾代政治人物的現(xiàn)身說法,讓八田與一逐漸走上了神壇。
其三,“媚日去中”造成的認同錯亂對臺灣社會貽害殊深。2014年臺灣棒球電影《KANO》中,嘉農(nóng)球隊打進甲子園時,也正是嘉南大圳竣工之際。影片安排球隊與工程師八田與一見面,寓有高度的文化意義:一個象征臺灣體育的“現(xiàn)代化”,一個暗示臺灣農(nóng)業(yè)的“現(xiàn)代化”。這樣的設計將臺灣社會的“現(xiàn)代化”完全歸功于日本殖民者,對其感恩戴德,其歷史觀之扭曲、價值觀之荒謬,令人乍舌。但此片卻在臺灣大受歡迎,獲得3.4億新臺幣票房收入,位列票房年度第三,可見臺灣社會的認同錯亂已到何種地步。為實現(xiàn)其建立在“媚日去中”基礎上的“臺獨”路線,綠營長期在島內進行各種政治、文化操作,加上部分藍營人士的不作為甚至諂媚逢迎,造成了今日大部分臺灣民眾的認同混亂,如果不能撥亂反正,臺灣社會只會陷入更深的撕裂與危局之中。(作者,任冬梅,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