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刊文說,再過幾天即將跨入2017年,也將是全球經濟挑戰(zhàn)重重的一年,三大經濟體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都處于劇烈變動中,工業(yè)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的消長亦在歷史轉折點,誰主浮沉?誰能勝出?在在考驗各國政府的應變及領導能力。臺灣夾在美中兩大之間,挑戰(zhàn)更為嚴峻,要如何因應而不淪為輸家,更是政府執(zhí)政的關鍵試煉。
美國準總統(tǒng)川普帶有強烈反全球化特別是針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主張,在2017年1月他上任后,勢必掀起巨大波濤。臺“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在“立法院”響應質詢時不諱言,川普主張一旦付諸執(zhí)行,臺灣恐將受到重傷。臺灣出口占GDP比重近七成,雖然美國已從過去第一大出口地區(qū)降為第三,次于大陸及東協(xié),但是大陸占臺灣總出口比重近四成,其中很大部分是臺灣輸出中間財到大陸加工制為成品后賣到美國,川普力主制造業(yè)重返美國的政策,勢必沖擊臺灣直接和間接出口;如果美國對大陸產品課征懲罰性關稅,據估算,如果稅率15%,大陸經濟成長率將下降1個百分點,進而也將造成臺灣經濟成長率最多下修0.7個百分點,影響可觀。
為因應川普制造業(yè)重返美國政策,雖然島內大型企業(yè)如臺塑、鴻海等已有計劃到美國投資,但這是企業(yè)本身利益的考慮,無法減輕臺灣出口可能減少,以及所衍生對經濟成長和就業(yè)的沖擊。假若川普堅持對抗性的貿易政策,政府要如何應對?新南向政策能否濟急?政府必須給一個答案。
2017年全球金融風險將大幅上升。12月中旬美國聯準會(Fed)宣布升息1碼,正式宣告美國已進入升息循環(huán),此意味熱錢四處流竄的全球金融失序現象將走到盡頭,金融去杠桿將成為新常態(tài),雖然歐洲、日本量化寬松政策尚在持續(xù),但貨幣政策對經濟影響力顯然日益衰減,以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取代貨幣政策,已逐漸成為各國共識。
金融去杠桿勢必終結全球金融泡沫,并導致另一波全球資金大挪移。耶魯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日前提出警告,1920年代美股崩盤的股災可能重演。至于因資金泛濫所造成全球各地房市泡沫,也將因熱錢派對結束而進入漫長調整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