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觀
讓兩岸有識之士擔憂的是,道歉之舉顯然超越了島內(nèi)“原住民”議題。因為醉翁之意不在酒。蔡英文在“5·20”講話中已明言,新當局道歉來面對“原住民”相關(guān)議題,是要重建“原民史觀”。世新大學副教授戚嘉林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蔡提到的重建“原民史觀”,是用來對抗“漢人史觀”,這是一套比李登輝“外來政權(quán)史觀”更升級,欲與大陸脫鉤以建立“臺灣主體性”的分離主義史觀。
戚嘉林說,引述歷史不能偏頗,歷史上“原住民”也曾傷害在臺漢人,但由誰替漢人的轉(zhuǎn)型正義發(fā)聲?歷史不應成為傳播仇恨、撕裂族群的工具。蔡當局帶有“臺獨”目的、又不合比例地凸顯“原民史觀”,扭曲其他時期的史實,也等同否定閩南人移民臺灣的正當性。換言之,這次借“原住民族日”向“原住民”道歉為由,將臺灣主體性與“原住民”本源連結(jié),孕育與大陸脫勾的“泛南島民族意識”,建構(gòu)2.0版的新分離主義史觀。其核心要害,就是將“原民史觀”操作機制化,將“這個國家”意識“原民化”,亦即將“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縹緲化。
朱駿批評說,時代只能往前走,很難倒退重來。過去若有做得不好之處,只能在未來糾正彌補,但未來要走得良善健康,必須以不扭曲、不造假、不邪惡的健康心態(tài)對待過去的歷史,在歷史的反思之下痛定思痛,才會有來者可追的后望與厚望。如果一味地以扭曲不實的邪說歪論遂行自己一時的政治欲望,打著上帝的旗幟做著撒旦的事情,不但沒有正義,而且只會有更深的邪惡。(本報記者 任成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