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 議
8月1日道歉活動進行的同時,臺灣“總統(tǒng)府”前廣場另有約50名“原住民”在大聲抗議,抗議道歉僅僅流于形式,沒有做任何向社會溝通的工作。在“原住民”出席代表陸續(xù)進入“總統(tǒng)府”時,“原住民轉(zhuǎn)型正義同盟”成員突破警方防線,沖上去批評蔡英文“玩假的”,呼吁族群代表不要參與背書,“回頭是岸”,因為“沒有真相,沒有和諧”。顯見在“原住民”內(nèi)部,大家對是否接受道歉看法也各不相同甚至水火不容。
似乎為了展現(xiàn)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的“格局”,蔡英文在迎接“原住民”代表進去后,也特地在安保重重阻隔下主動走到廣場,向抗議團體揮手致意。吊詭的是,新當局打著和解旗號要給“原住民”道歉,但政治算計太多,卻引發(fā)“原住民”內(nèi)部新的分裂。這筆賬又該怎么算?
有人說,盡管前后10次道歉,但謙卑背后是傲慢。在當局主導下,難免有“原住民”被迫接受和解的味道,特別是來自蘭嶼的雅美老人家被“罰站”聽訓了十幾分鐘。張震岳不滿地說,弄一個道歉,結(jié)果卻是我們被道歉的要登門,“排排站好,好似皇帝欽點”!他感慨,“臺灣什么都不奇怪,很多事物都畸形到習以為常。”
馬志政認為,“原住民”相關委員會召集人絕對不應該是由蔡英文出頭,應該由“原住民”擔任及籌設。原鄉(xiāng)部落問題很多,家庭弱勢邊緣化、教育及照顧資源不足、傳統(tǒng)文化及與語言瓦解等議題,沒有一個能夠解決。因為我們不需要“華麗假象的道歉”,而是要“實質(zhì)具體且有意義的道歉”。張震岳也認為,根本不需要道歉,只要“把現(xiàn)在原住民所有問題盡量解決即可”。他同時批評一些“原住民”官員竟接受了道歉鬧劇,“這些承諾會不會實現(xiàn),你們自己心知肚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