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約定,無懼萬水千山所阻。
一場重逢,萬般深情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20世紀70年代,廈大1948屆校友余光中這首《鄉(xiāng)愁》傳遍兩岸。“自從1949年7月的一個夏日,我在廈門的碼頭隨母親登上去香港的輪船(隔年輾轉(zhuǎn)到臺灣),此生就注定了半世紀之久不再見大陸。”余光中回憶起當時的情境,“怎料得到,當時回顧船尾,落到茫茫的水平線后的,不僅是一嶼鼓浪,而是厚載一切的神州……”同余光中一樣,許多廈大學子在年少登上那艘船時,未曾想到回程竟不知歸期。

2006年,余光中(左)在廈門大學重逢老校友。(中國臺灣網(wǎng)發(fā))
同為廈大學子的兄弟倆黃典誠、黃典權(quán)就未曾想到,再次相見是在四十年后。1988年,著名語言學家、廈大教授黃典誠受邀赴港講學,得知時為臺灣成功大學教授的胞弟黃典權(quán)也將赴港。黃典誠立刻專程趕回家鄉(xiāng)漳州,裝上一瓶九龍江水。兄弟相見,萬分動容,抱頭痛哭。哭罷,黃典誠從懷中掏出故鄉(xiāng)水,黃典權(quán)一飲而盡。臨別時,黃典誠作詩《在港送弟》:“論切言翻茶潤澤,思親憶舊淚滂沱。明朝鼓翅高飛去,后會應于淡水河。”只是黃典權(quán)終其一生也沒回過大陸。臨終前一個月,正遇廈大楊國禎諸教授訪臺,黃典權(quán)將自己珍藏的臺灣古地圖托付其轉(zhuǎn)贈母校。
1987年11月,兩岸隔絕狀態(tài)結(jié)束后,廈大1948屆校友周詠棠第一時間踏上了回母校的路途。那個剛畢業(yè)就赴臺的小伙子,從臺灣油廠基層人員做起,后來升至好來化工廠廠長,如今已是耄耋老人。憶往昔,周詠棠說起了讀書時每周一周會都要唱的校歌,至今仍特別有感于其中的“知無央”“愛無疆”。95周年校慶時,他與22位平均年齡89歲的校友見證了校歌石的揭幕。“很多人都問為什么那么愛自己的母校?我告訴他們,廈大不光教學生念書,還教學生做人。”周詠棠數(shù)次為廈大捐款,他說:“人在天堂,錢在廈大。”
廈大機電系首屆學子、薩本棟校長門生何宜慈,后籌劃創(chuàng)辦了臺灣新竹科技園,成為“臺灣硅谷之父”。兩岸破冰后,他頻赴大陸積極推進北京中關村、廈門火炬園等高新科技園區(qū)的發(fā)展,與校友們共同籌設了薩本棟教育科研基金會及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正如1948屆校友蘇林華在紀念廈大校長薩本棟百歲誕辰時所說:“‘廈大在長汀’的學子們,今日均已年逾古稀,但并未使薩公失望,一直追隨著時代巨輪,向前邁進,有一分光,發(fā)一分熱。”

 
          


